初三化学基础知识|初三化学学霸笔记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古代三大化学工业: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古代化学成就:商代—青铜春秋—冶铁战国—炼钢4、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其内容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组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5、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6、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也使化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排了元素周期表。
8、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9、蛋壳、贝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10、孔雀石又叫铜绿,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11、水H2O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形状、状态、大小改变。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的生成。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毒性、酸碱性等。
6、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酒精(乙醇)可作燃料,石墨可作铅笔芯。
8、胆矾又叫蓝矾:CuSO4.5H2O蓝色固体硫酸铜:CuSO4 白色固体,遇水变为蓝色固体,用以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水分。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2、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用于加热,焰心温度最低。
3、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是石蜡的小颗粒,可点燃。
4、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如果发现有黑色物质则是蜡烛没完全燃烧后生成的炭黑。
5、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6、验证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多: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很快变浑浊。
7、验证空气中有水蒸气:将冷的饮料瓶放在空气中,瓶上有水珠产生。
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也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8、验证人体呼出的水蒸气多:对着冷玻璃片哈气,玻璃上会有水雾产生。
9、验证人体吸入的氧气多而呼出的氧气少: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呼出的气体中很快熄灭。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1、试管:①、加热时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需预热,再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
②、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2、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3、玻璃棒的作用:搅拌、过滤、转移药品。
4、胶头滴管:①、使用时垂直悬空正上方。
②、取液体后不能平放或倒放。
③、胶头滴管使用后应用水冲洗干净后才能取其他药品。
滴瓶上的胶头滴管使用后不用清洗,直接放在滴瓶上。
5、烧杯:①、不能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
②、不能加热固体。
6、量筒:①、不能用于加热或反应容器。
②、读数时视线对齐凹液面最低处。
③、课精确到0.1ml7、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用后用坩埚钳取下放在石棉网上。
8、使用药品的“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③、更不得偿药品的味道。
9、使用药品“节约”原则:没说明用量时,液体1—2ml,固体覆盖试管底部。
10、用剩药品“三不一要”原则:①、不能放回原瓶。
②、不能随意丢弃。
③、不能带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容器。
11、药品的存放:固体存放在广口瓶中,液体存放在细口瓶或滴瓶中。
12、取用块状、颗粒状固体时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立。
13、取用粉末状固体时用药匙或纸槽,一倾、二送、三直立。
14、酒精灯:①、添加酒精时用漏斗,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得少于四分之一。
②、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③、酒精洒落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④三个禁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⑤、酒精灯不用时也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
15、加热:①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②、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16、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7、倾倒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桌面,标签对准手心,管口紧挨,缓慢倒入。
18、天平的使用:天平精确到0.1g,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两盘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易潮解、腐蚀性药品放入玻璃器皿中称量,左物右码。
19、仪器的加热:①、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②、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③、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将天平运用到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①、红磷过量的原因: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被消耗,否则结果偏低。
②、打开止水夹需等装置温度完全冷却的原因:温度高,压强较大,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减少,测定结果偏低。
③、装置气密性需良好的原因:漏气会造成结果偏低。
④、导气管先加水的原因:防止水停留在导气管内,导致结果偏低。
⑤、集气瓶先加少量水的原因:吸收五氧化二磷和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集气瓶底。
⑥、不用碳、硫、铁代替磷的原因:碳和硫会产生气体,对结果产生影响;铁在空气中无法燃烧。
⑦、实验应在通风厨中进行,防止中毒。
3、空气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4、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干净的空气、液态空气、干净的水、海水、铁锈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氮气、氧气、液氧、二氧化碳、水、冰水混合物、水蒸气、蒸馏水等。
6、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7、造成大气污染的三大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飞机、汽车尾气。
8、大气污染引起的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全球变暖;酸雨——土壤酸化,建筑物被破坏;臭氧层空洞——紫外线伤害人和动物。
9、污染物分为:烟尘和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10、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消除污染源。
③、植树造林。
11、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没有二氧化碳。
12、氮气、稀有气体做保护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
课题二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和固态氧气为淡蓝色,工业上氧气储存在天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3、硫燃烧的现象:①、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②、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③、放出热量。
④、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木炭燃烧的现象:①、在空气中发出红光。
②、在氧气发白光。
③、发出热量。
④、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①、剧烈燃烧。
②、火星四射。
③、放出热量。
④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6、磷燃烧的现象:①、在空气中产生黄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③、产生大量的白烟,可用作烟幕弹和指令枪。
7、镁燃烧的现象:①、剧烈燃烧。
②、发出耀眼的白光。
③、放出热量。
④、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⑤、有白烟产生。
8、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①、剧烈燃烧。
②、发出耀眼的白光。
③、放出热量。
④、生成白色固体。
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集气瓶底铺少量水或沙子的原因: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集气瓶底。
10、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
1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1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3、氧化反应包括:剧烈的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反应。
但共同点都会放出热量。
剧烈的氧化反应:物质燃烧、爆炸等。
缓慢氧化包括:动植物的呼吸;食物腐烂;酒、醋的酿造;铁的生锈;农家肥腐熟等。
14、硫——淡黄色固体四氧化三铁——黑色固体碳——黑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铜——红色固体氧化镁——白色固体二氧化硫——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课题三氧气的制取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①、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物理性质可能改变。
②、催化剂参与反应,但不是反应物。
③、催化剂不会导致生成物增加。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特点:一变多。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①、过氧化氢===水+ 氧气加热②、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二氧化锰③、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①、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的原因: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③、气泡均匀冒出才收集氧气的原因:刚产生气泡时,混有大量的空气,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
④、停止加热,先把导管从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⑤、试管加热时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的原因: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
⑥、玻璃导管伸出橡皮塞少许的原因:便于气体导出。
⑦、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⑧、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的原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5、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分离液体空气和膜分离技术。
分离液体空气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复燃,说明已满。
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水基础化学是篇二:基础化学试题及答案填空选择31、下列各组物质可能共存的是(A )。
A..Cu2+、Fe2+、Sn4+、AgB. Cu2+、Fe2+、Ag+、Fe2+3++3+2+4+-C Cu、Fe、Ag、FeD Fe、Fe、Sn、I2、通常配制FeSO4溶液时,加入少量铁钉,其原因与下列反应中的哪一个无关?(D)A.O2(aq)+4H+(aq)+4e==2H2O(l)B. Fe3+(aq)+e== Fe2+(aq)C. Fe(s)+2Fe(aq)==3 Fe(aq)D. Fe(aq)+3e== Fe(s)3+2+3-424-3、已知Φ°(Fe/ Fe)=0.771V,K稳(Fe(CN)6)=1.0×10,K稳(Fe(CN)6)=1.0353-4-×10,则Φ°Fe(CN)6/ Fe(CN)6)=(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