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空间与政权1《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体国经野”与“设官分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分封制——分土而治1。
封建不等于封建社会。
“西学东渐”带来的历史五分法(传入日本),日本将西方的封建社会以中国的这个词汇来代表2分封制:分土而治。
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分封制)。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3西周分封:完全性权利转移——实质上是“共主”政治。
分封制实质:用土地或人民“买忠诚”,诸侯有自己的国土,完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天子和诸侯是松散的关系。
但诸侯<--->大夫关系紧密。
西周诸侯构成:(稳定天下数百年)1手足。
晋鲁:贵族,姬姓。
2边缘方国,并入周天子门下。
楚:向周天子称臣的地方方国3追随周成王打天下的功臣。
齐:(姜子牙)有功之人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周的分封制才结束4西汉前期:封国地方财权,政权已与朝廷相近刘邦:封异姓王——杀异姓王文帝:贾谊“重封诸侯”——建议削弱诸侯景帝:晁错“削藩”——吴楚七国之乱——被“清君侧”——叛乱被周亚夫XX5西晋时期:司马炎的父辈打下天地,分封了宗室王。
为抗衡,封自己的儿子和外侄一辈为亲王。
结果武帝一去世,惠帝年幼,发生“八王之乱”中原之乱导致蛮夷入侵,进入十六国时期破坏力巨大——东汉末人口5000万->十六国3000万6明朝初期:(明朝再次实行分封制,北方首先封王,以守卫北方,防止蒙古人入侵————“靖难之变“关键词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清朝虽有封号,但除初期封三藩外,亲王门已无封地。
)郡县制——分民而治1定义: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
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郡县制萌生在分封制中(即局部的郡县设置,早就有了。
如晋设置了七个郡)2郡县制的核心是集权政治,各级地方政权只是中央王朝的一个环节,不具备地方权力(只有“管理权“无”所有权“)。
郡县制实行以来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郡政、州政、省政阶段。
①郡政阶段自秦至西汉,郡守集行政、经济、民政、司法权力为一身。
②州政时期东汉末年开始(以州为中心管理天下)③省政阶段:元明清,省级事权分属于不同官员,地方大吏督抚分设,互相牵制;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
3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罢侯置守,废封建,立郡县,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
统县政区:36郡(秦初)→48郡(扩张的结果)(12的倍数,12象征着天圆地方。
代表圆周率和天地,古人认为这样能够控制天下)共1000余县(历朝历代都只有1000多个县,增长的县主要是在西北地区,县级行政区的空间命名都保持着稳定性,沿袭至今。
将县的稳定和上级的变化合起来就是——沿革)4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汉武帝“推恩令”(贾谊之前也有过建议所言))西汉前期在于削藩,后期重在监察①监察制度: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
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
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 职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ji)、兖(yan)、青、徐、扬、荆、豫、凉、益、幽(非古九州)、并(非古九州)、朔方(同前)、交趾(同前)。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
共14个监察区。
监察官只有监察权没有制裁奖惩的权力。
(汉代不同时期建制)刺史考察主要内容:1土地开垦+人口增长2(最重要的)是否与中央保持一致(中央忌讳的是诸侯王)3是否廉洁,还是任人唯亲。
but十三州是监察州而非政治区划,but东汉末期为应对黄巾起义,将州地位提高,由检察官转向地方官。
名称也由刺史又扩展为州牧,真正有了民权[牧:管理者]两者不是替代关系。
——由此两级行政建制变成3级州的官位凌驾于太守之上。
②汉武帝的广汉关:汉武帝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
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
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②三国时期的遥领与虚封(已经与汉初不同)司隶:雒阳(洛阳)豫州:谯(安徽毫县)冀州:高邑(河北柏乡东)兖州:昌邑(山东金乡西)徐州:郯(山东郯城)青州:临淄(山东临淄东)并州:晋阳(太原市西南)幽州:蓟(北京西南)凉州:陇(甘肃张家川西)雍州:京兆(西安)扬州:历阳(安徽和县)荆州:汉寿(湖南常德东北)交州:龙编(越南河内)益州:雒luo(四川广汉)5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州政时期州、郡、县三级制。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
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
各级政区数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
”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比例:1:2:6。
并出现双头州郡。
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两郡同一太守,两郡同治一地。
(例如河北的治所是石家庄,然后把河南河北合并起来)两个区域其实是一个区域,但是用两个名字和侨州郡有关,经过土断之后,……例外:新蔡、南陈留二郡共辖鮦阳县6唐朝(1)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并在其上设置监察区“道“。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改为十五道。
每道设置监察使,只管官员,不管百姓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陇右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淮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只管官员,不管百姓睿宗时期更巡察使为按察使,差遣制变为常置制。
开元年间分十道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采访使兼各道要州刺史,形成正式监察区制度。
天宝末年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对地方官的黜陟权。
(2)唐朝前中期还设置军区,称节度:节度使最初三个体系分工分明:各不干涉州(300多个):行政单位,州长管“民“监察区:监察单位,道一级官员管理,管官节度使:军事单位唐中期设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军、陇右、剑南节度使.但唐朝中后期,管理职能开始混乱,各种官职可能由一人担当。
如安禄山“安史之乱“三个节度使,河北采访使等……安禄山后,中央仓促应战,将3-4个州,合为一个节度使,节度使有政权,军权。
8年后安史之乱平息后,节度使和中央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总评:唐玄宗时期在边境地带设置了10个节度使辖区。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置40多个方镇。
形成道——方镇——州的体制,相应的官职为采访使——节度使——刺史。
肃宗时期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
观察使的监察范围与节度使的军管区域合而为一,一级新的政区形成。
唐宋时期属于州政阶段,宋代正是由监察大区向行政大区过渡。
唐朝的终结应该归结于藩镇割据而不是安史之乱唐宋变革:两个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由截然的不同,北宋吸取了唐的教训7北宋时期:吸取唐朝教训,一级行政区之上不再有监察区。
行政区: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就不考了,呵呵)赵匡胤对节度使: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两条新政:一使地方各级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以湖南为例),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
二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
路一级官员: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
例如凤阳的转运使下有三个安抚使,分管三个区域的司和财政。
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和转运使治所不在一起。
总评:高度的中央集权。
防止了内部的叛乱,将军只有打仗时才去地方。
(屡战屡败)南宋时期基本实行十六路制(不考),此十六路为安抚使的施政区。
元、明、清为省政阶段,省级事权分属于不同官员,地方大吏督抚分设,互相牵制,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
8元朝(地图上有单独的窝阔台汗国)元中期实行十一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湖广行省。
多级政区制路——府——州——县中央—行省—(道)府——州——县州——县元代中央管理机构中书省(政务)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五级具全: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保安州——永兴县——蔚州——灵仙、灵丘、飞狐、定安、广灵二级:岭北行省——和宁路9明朝:非常推崇赵匡胤做法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地图上看:乌斯藏宣慰司朵甘思宣慰司及北方一块没名的。
)中央布政使司管理行政都指挥使司掌管军队按察使司三司区划基本一致,个别地方有出入,如东北设辽东都司,不置布政使司;山东按察司兼管山东布政司和辽东都司。
明后期为防止分权过甚,向各地派驻总督,巡抚,成为统御地方的最高级长官。
万历年间四总督:蓟辽、宣大、陕西、两广。
军事:两京都督府与十六都指挥使司、四行都指挥使司、三留守司十六都指挥使司:各省+包括辽东都司(治定辽卫)在内3个。
四行都指挥使司:包括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在内4个(剩下的有时间再看吧)10清朝康熙六年设18省。
终清之世为23省中央—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同时有布政使司,(江苏在苏州和南京各有一个)中央高度集权地方不好协调。
1885年设立台湾省,刘铭传为第一任总督。
设立了8大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
八总督不涵盖十八省,又设置了15个巡抚(缺甘肃、直隶、四川),也没覆盖完,总督巡抚职权交错,相互牵制。
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
十五巡抚:边塞有将军驻扎,军事为主,民政由当地人自己掌控,不由中央派人。
新疆和西藏,清朝实行差异性管理。
内蒙古的统治:王公联姻与理藩院。
并非完全由理藩院控制,实际东内蒙西内蒙的王公还经常内讧,清帝居中平衡。
新疆:光绪年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设省,伊犁将军仍然存在。
西藏和青海:驻藏大臣,驻青海大臣11民国元年22省及外蒙古、内蒙古、青海、西藏、阿尔泰共27个省级行政区——>随后陆续设置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京兆、东省、胶澳商埠,废置阿尔泰区域。
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共有32个省级行政区。
12小结①1911年武昌起义旗帜,九角十八星象征九州(古)十八省(清内地十八省不包括西藏、新疆、东三省)②郡政阶段郡太守有全部权利,上有监察区;州政阶段,上有监察区,后来监察区有了行政职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标志);省政阶段,中央高度集权,地方行政司法军事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