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艺术之非言语沟通学号:1302041021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姓名:刘玲星【摘要】从介绍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及其特点与身势语的定义及文化内涵入手,详细阐述非言语沟通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
告诉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经常运用自己的仪表、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感情。
单就传递信息而言,有时非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要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适时准确地运用非言语沟通技巧,对于协调双方关系、提高交流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身势语一、非言语沟通的概念所谓非言语沟通,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沟通的形式很多,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沟通的有效途径。
美国口语学者雷门德罗斯曾经分析,在人际沟通之中,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剩余的60%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
其中仅面部表情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公式:信心传递/接受的全部效果=词语(7%)+表情(5%)+声音(38%)。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点1.普遍性。
在人类沟通过程中,几乎每个人从小就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非言语沟通的能力。
据考证,这种沟通能力的获得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
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活动,这种非言语沟通是人们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就已是最重要的沟通形式了。
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这种非言语沟通能力不仅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
不过,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同,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就一般意义上来讲,与各国各民族所用的语言比较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更强一些。
国际音乐节和舞蹈节邀请了许多国家的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有时并不需要说同样的语言。
音乐和舞蹈可以跨越言语障碍进行人与人之间的非言语沟通与交流。
2.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
例如,在我国的侗族,如果不会唱侗族大歌就几乎被人视为残废;比较典型的人际沟通例子是人们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欢迎和爱抚。
在欧洲一些国家,亲吻、亲鼻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热情的表示,尤其是对女性而言。
但中国人往往不太习惯,而更习惯以握手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感情。
3.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
社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以相互用手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
然而,如果用同等方式去向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
4.审美性。
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
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
人们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年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例如人的仪表美就是一个有争论的题目。
对女人梳妆打扮、抹胭脂、搽口红、戴首饰等是一种美的表达,但也有可能给别人传达一种过分轻浮的信息。
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所产生的社会认同。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着被大家承认的行为举止准则,在运用非语言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等。
一旦忽略了某种非语言符号所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
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
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三、非言语沟通中的身势语(一)、身势语的定义身势语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
身势语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是辅助性的交通工具,它以表达感情信息为主,也表达一定的理性信息。
所谓身势语是指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性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二)、身势语的文化内涵1. 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语国家的人比亚洲国家的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
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
亚洲国家的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
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亚洲国家的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亚洲国家的人却因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死盯着人而感觉不舒服。
2.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中最能表现人的情绪的非语言行为。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人们内心的各种情绪不可避免地会从面部反映出来。
人们可以用语言来编谎话骗人,但内心的情感是难以用面部表情来掩饰的。
心理学家们指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情展示规则”,这些规则限定人们在某时某地应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3. 手势表达手势也是常用的非言语表达方式,打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也有两种基本手势,手掌心朝上,表示真诚或顺从:手掌心向下,表示压制。
利用手和手指可以组成各种简单的形状,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英美人习惯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这一手势表示“请过来”,但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这个手势万万使不得,因为他们常以此来召唤一条狗或别的动物,而在大部分中东和远东国家,用—个手指召唤人是对人的极大侮辱。
4. 身体姿势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
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因此,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
不同国度的姿势是有差异的。
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而在中国,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
5. 身体接触在交际中,人们应当注意体触的方式以及体触行为与人际关系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文化不同,体触行为就有许多区别。
在交际中,最常见的体触行为当然是握手、拥抱和亲吻。
在英语国家,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是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
除了轻轻触摸外,再就是当众拥抱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两个妇女见面时拥抱亲热是很普遍的现象,夫妻之间或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也常常互相拥抱。
除此而外还有其他许多体触行为。
而作为交际者应谨慎对待,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四、非言语沟通的作用(一)表情答意作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能明显、自然、准确地展示自身的心理活动。
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
在人际沟通中,目光语可以表现多种感情,根据情境不同,即可表示情意绵绵,暗送秋波;也可以表示横眉冷对,寒气逼人等。
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信息;调节互动;启发引导;告诫批评;表达关系。
[3]如护士在为服务对象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手术后病人投以询问的目光,对年老体弱者投以关爱的目光,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病人投以鼓励的目光,而对神志清醒的不合作的病人投以责备、批评的目光。
此时虽没有语言行为,但却更能使病人感到愉快,得到鼓励,或产生内疚。
同样,病人一个赞许的目光,可使护理人员消除身体疲劳,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表达的信息丰富多彩。
[4]如病人刚入院时,护士手掌心朝上,引导病人到床边,表示礼貌;病人出院时,挥动单手表示辞别、再见;儿童接受注射治疗后,竖大拇指表示好样的、棒极了;术后病人示意下床活动时,OK手势表示支持和允许;如病情不允许离床活动,则摆手表示不同意;当学生在犯错误后及时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老师拍拍学生的肩予以肯定;或者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能竖起大拇指,得到的效果胜过口头表示。
但手势语可因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因此,如医院有外宾时应谨慎使用。
(二)表达友善与鼓励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向他人传递了相互友好的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着冷漠和疏远的关系信号。
[5]在现实生活中,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微笑是一种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是在社交场合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既悦己又悦人。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
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
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适度的微笑往往给予初次面试的应聘者莫大地鼓励,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对面部表情的解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日本人在任何时候对客人总是笑脸相迎和相送,哪怕是家人去世,而国人就明显不同)。
人类的各种情感都可非常灵敏地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
(三)逼真的替代在非言语沟通中有一种有声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广泛,它是通过发音器官或身体的某部分所发出的非言语性声音而进行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的声调高低、强弱和抑扬顿挫的掌握上或说话的停顿和沉默会产生言外之意的效果。
在噪声较大的工地或停车场,人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的工作、停车的位置和距离;在实弹射击场要求要有紧张、严肃的氛围,老师在学生射击过程中,除在射击前和射击结束时下达正常的口令外,在射击过程中不针对单个或部分学生下达口令,只是简短提示,以免惊吓其他学生而发生意外事故。
在一定的场景下,我们会发现,即使对方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从对方的表情上已经了解到对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