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摘要)一、指导思想(略)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要严格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努力实现《标准》的总目标。
在今后三年实验过程中,通过《标准》和相关教科书的实验,为全面推动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⑴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与广泛发动,引导教师自觉地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理论。
通过各级培训,让全体教师明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⑵组织一批专家、教研骨干研究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以指导课改实验。
对课改实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分列成若干问题,组织各地申报,在研究中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进行研究。
⑶加强教学研究,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⑷加强高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
⑸重视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应注意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⑴在启动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成立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小组;组织调研,制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与相关制度;组织培训等。
⑵在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7年1月)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成立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深入研究课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引导课改,确保课改实验工作正常;建立课改联络学校,承担课改中有关课题的实验与跟踪调查工作;培养骨干教师,承担各地课改的示范与指导工作;组织系列活动,例如观摩、研讨、课改优秀成果展评等,不断总结和交流课改先进经验;创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网络与资源库等。
在推进阶段,注意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适应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创新。
研究课程的确定、联络学校的建设、骨干教师的培养、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均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
⑶在初步总结和调整阶段(2007年1月~2008年8月)注意做好以下工作:总结前一阶段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帮助;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根据实验具体情况,调整和修订实验方案,保证课改实验科学有序地进行;积极研究与数学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案,有效地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上对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分析,为《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修订提供依据。
三、教学建议为保证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就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㈠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各实验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目标。
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这两个基本理念。
在安排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含义。
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
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吸收传统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借鉴当今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㈡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
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㈢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高中数学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在课改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同时对于“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认识。
“双基”既包括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包括《标准》中新增内容:算法、概率、统计、框图、推理与证明、导数及其应用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功能,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要避免人为的技巧和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
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要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阶段至少开展1次数学建模活动。
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㈤合理安排课程,做好选课指导工作为了满足学生个性选择的需要,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计、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多等方面。
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认真做好选课指导。
1、必修课程的安排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为五个模块: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
必修课程应当在高一、二年级开设完毕,以便于开设选修课程。
根据《标准》要求,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基础,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在数学1开设后,各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余下4个模块的开设顺序。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选修课程开设分两种情况进行:⑴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的开设,应在必修课程完成后进行。
这两个系列课程的教学应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
⑵选修系列3、选修系列4中的各专题开设,没有先后顺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
各学校应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合理安排教学。
为便于管理,尽可能相对统一选修课时间。
3、学生选课建议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
根据《标准》建议,学生选课以下几种组合。
希望在从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在选修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获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
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1,选修2-2和选修2-3,获得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取得20学分。
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再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
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
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
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地区、学校及师生实际情况逐步到位。
㈦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由于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度不一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着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概率、统计等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上。
建议各实验学校进行深入调查,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
衔接性补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
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删减、削弱的内容,不得再补充、扩展,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四、评价建议(略)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略)六、保障措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