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散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散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散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散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观念。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教材的体系中发现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具有强烈感情的优秀散文来进行教学。

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散文教学要求简要地做了几点阐述。

[关键词]初中散文教学审美
初中散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掌握写作技能,更要在课堂上通过情景设立,使学生深入理解散文教学课的知识体系,在情景创设过程中,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更进一步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经验。

一、散文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层面
散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因为他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通过课堂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延伸。

新的历史环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不再是我们传统地理解的那种“满堂灌”的方式能够适应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要有所改进。

这种改进的本质是不能脱离文本的知识为基础的,因为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是建立在课本上的,散文在他们理解下,并不具有特定的属性,因此就需要在散文的特性上下足工夫,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拓展。

二、理解散文所呈现的特点
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抓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散文所具有的这一共同特点,在散中寻求文章的住线,集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写作方式,根据文章的特点创设情景模式,在生动形象的课堂传授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机激发。

三、思考文章思路汲取所需的线索知识
散文虽然看上去很随意,但是不管其结构多么松散,最终都是被一条主线牵引的,因此,在阅读散文之前一定要了解散文的相关线索。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阅读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散文的线索,在线索的散文线索的指引下,体会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拓展学生有限的想象空间。

四、通过作者创作背景,理解文章含义
在初中散文教学中,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到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就可以根据具体的时代来判断作者写作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入的体会散文的含义。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五、初中散文教学的几个方要点
(1)在阅读中学习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一般来说,或流畅、华美、或自然、朴素。

在教学中要挖掘作者运用语言的褒贬色彩,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揣磨语言的内涵、内蕴,联想语言的文外含义,想象语言的空白形象,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力。

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可将各种读法交错使用,从读的熟悉程度来说,有泛读、熟读、背诵;从是否发声来说,有朗读和默读;比读的形式来说,有单读、齐读、散读、诵读等;从读的方法来说,有跳读、速读、精读、细读、自主读、合作读等等。

各种读法,各有用处,要有机地交错使用。

(2)在探究中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前所述,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活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作品构思的艺术匠心,选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好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阅读散文就要从中品味这股诗味来,散文的诗意不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是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如意境深远的画面、浓烈的抒情、神奇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散文的诗意,要善于从寄情的事物中捕捉诗意,尤其要抓住作者抒写的“动情的事”和“动情的物”,要抓住“动情点”。

其次,要在意境的层层开拓中捕捉诗意,在人物及其活动中捕捉诗意。

(3)通过比较不同散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

无论散文的取材多么广泛自由,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无不为表述中心思想服务。

因为特定的写作背景联系着特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哪怕是同一题材同一题目的文章,其中心思想也有差异。

以《绿》一文为例,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找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点、观察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景物的,闭上眼睛用心想象以及体会意境等几种方法,帮助学生感受文章诗情画意的自然美。

她像“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里写潭水的外形亮度、质感、色泽。

从视觉、感觉触觉等视角充分展现了潭水之美。

如此这般的描绘,作者觉得还不够尽兴,又把她比作“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称呼她为“女儿绿”。

女儿般的清纯、和鲜润,绿得恰如其分、非同一般、无法比拟,绿得令人心醉,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
[2]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