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脑内部结构1
隔 区
1. 组成:终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回 2. 纤维联系: 穹隆 隔区 海马 终纹 隔区 杏仁体 内侧前脑束 隔区 下丘脑 、中脑 丘脑髓纹 隔区 缰核 隔区 扣带回 隔区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一个边缘叶 和间脑间相互作用的场所
边缘系统的功能作用
1. 保持个体生存的平衡机制,如逃避 或防御,饮食、饮水 2. 保持物种繁衍的平衡机制,如性行 为 3. 情感行为,如恐惧、愤怒、喜悦、 沮丧 4. 记忆 5. 使感觉传入与自主-内分泌相协调 ,与环境变化相协调
3.纹状体的相关结构: 底丘脑核及黑质在运动功能上与纹状体 密切相关,有人把其归属于基底神经节。 黑质分为网质部和致密部两部分。网质 部或称苍白区,细胞结构类似苍白球;致 密部或称黑质区,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 。
尾状核与壳——是基底核中的主要输入核。 苍白球内侧部和黑质网质部——是基底核的 主要输出核。
பைடு நூலகம்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1. 边缘叶组成 在半球内侧面,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 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 括:隔区、扣带回、海马、齿状回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2. papez环路 1937年James Papez(美 国神经解剖学家)提出,特指:起于 海马止于海马的闭合回路。 海马 穹隆 乳头体核 乳头 丘脑束 丘脑前核 扣带回 海 马
海马结构
2. 海马分区: 分为4区(CA1,CA2,CA3,CA4) CA1是人体最大的海马野 ,位于海马和下托交界面上区,也 是敏感区,对缺氧和缺血最敏感。 CA2和CA3位于海马下区,CA4位于海 马和齿状回过渡带。齿状回和下托 的分层与海马一致。
海马结构
3. 海马的纤维联系 内嗅区 穹隆 海 乳头体 马 隔 区 (内嗅区是相应脑皮质和海马间的 门户)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嗅脑与边缘系统关系密切,故一并介绍 一. 嗅脑(rhinencephalon) 1. 组成结构:是指与嗅觉有关的结构 嗅觉感受器 嗅神经 嗅球 嗅束 嗅纹(外侧) 嗅皮质 嗅纹表面覆以薄层灰质称嗅回。 嗅皮质为梨状叶。
边缘系统
外侧嗅回 初级嗅皮质
1.纹状体的组成: 在个体发育中,纹状体是一个灰质核 团,后被内囊分隔为尾状核和豆状核两部 分,豆状核被外髓板分为 外侧部的壳putamen 内侧部的苍白球globus pallidus 苍白球又被内髓板分为内侧部和外侧 部。
2.纹状体的发生: 在种系发生上: 苍白球出现较早(在鱼类)称旧纹状 体pleostriatum, 尾状核和壳出现较晚(在爬行类)称 新纹状体neostriatum 。
机理: 目前认为,黑质上行抵达纹状体的多巴 胺递质系统的功能在于抑制纹状体内乙酰 胆碱递质系统的功能,黑质多巴胺递质功 能受损,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功能亢进。
② 舞蹈病 chorea 又称Huntington病,新纹状体损害。
临床特点:运动过多,肌张力不足。 全身肌张力明显降低,上肢和头部作无 目的、迅速的和粗大的突发运动;面部常 有挤眉弄眼、扭嘴吐舌的鬼脸动作。 机理:舞蹈病主要是纹状体内胆碱能神 经元功能减退,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相 对功能亢进。
梨状叶 皮质
钩
海马旁回前部:次级嗅
(内嗅区)
边缘系统
2. 嗅球:分6层(人类分层不明显) ①嗅神经纤维层:嗅细胞的中枢突 ②突触小球层:中枢突末梢、僧帽细胞、刷状 细胞 ③外颗粒层:刷状细胞和颗粒细胞、刷状细胞 ④帽状细胞层:帽状细胞 ⑤内颗粒层:颗粒细胞 ⑥嗅束纤维层:僧帽细胞、刷状细胞轴突组成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3. 边缘系统组成 1)边缘叶 2)与之密切联系的皮质:额颞叶底部的 新皮质、嗅皮质. 3)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乳头 体核)、上丘脑(缰核)、背侧丘 脑 前核、中脑被盖(脚间核).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
海马结构由海马旁回卷入侧脑室 下角形成,包括海马 (hippocampus) 、 齿状回(dentate gyrus)和下托(Subiculum
豆核束和豆核襻共同形成丘脑束。
③大脑皮质→新纹状体→黑质(网质部 )
5.纹状体的功能作用
①运动调节功能:对随意运动的产生 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密切相关。 ②认知功能:有人观察到Parkinson和 Huntington病可引起认知障碍。
6.纹状体损伤后的有关临床 ①震颤麻痹 paralysis agitens 又称Parkinson氏病,旧纹状体损害( 中脑黑质病变)。 临床特点:运动过少,肌张力过强。 全身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 动减少,动作缓慢,幅度减小,面部表情 呆板,肢体远端特别是手伴有静止性震颤 。(被动屈曲齿轮状或铅管状肌张力紧张 、慌张步态、搓丸样动作)。
(一)基底神经核的特点:
1.位置: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 脑底而得名。在背侧丘脑的背外方。 2.组成: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 豆状核 Lenticular nucleus 屏状核 Claustrum 杏仁体 Amygdaloid body
(二)纹状体
)
齿状回位于海马和海马旁回之间 的间隙内,下托是海马与海马旁回之 间的过渡区。在冠状面上,海马呈C 型突入侧脑室下角,海马与齿状回紧 密相连,共同形成一个S形结构。
海马结构
1. 海马分层:由浅入深分为
多形细胞层、锥体细胞层、分子
层
锥体层的锥体细胞是海马的主要 神经元,锥体细胞的轴突和底树突 朝向脑室面,尖树突朝向分子层, 其轴突构成海马的传出纤维,在脑 室面,汇聚成室床和海马伞最终加 入穹隆。
4.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①大脑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内 侧部)→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 大脑皮质。
②大脑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外 侧部)→底丘脑核→苍白球(内侧部)→ 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大脑皮质。 苍白球丘脑纤维有两条通路: 一条是横穿内囊,行于底丘脑核的背侧 ,称豆核束。 一条是从内囊周围通过,称豆核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