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村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妇女从属于男子的社会地位,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如今所提倡的男女平等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法律所保障的正当权益。
广大妇女,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目前仍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不仅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而且破坏了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家庭暴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家庭暴力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家庭暴力原因危害对策概念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实施暴力的行为。
其形式包括殴打、罚跪、捆绑、拘禁、性虐待、性暴力等体罚形式,也包括讥讽、辱骂、恐吓、不予理睬等精神虐待,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但妇女受丈夫的暴力侵害是最普遍的,她们受到的身心伤害也最大,家庭暴力尤其指丈夫对妻子施暴。
一、我国农村家庭暴力现状:当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中时,往往具有隐秘性‚“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观念又为家庭暴力的曝光增加了一道屏障。
因此要对家庭暴力精确统计几乎是不可能的。
又加上农村的特殊性,在暴露家庭和睦方面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农村妇女成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原因分析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中,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殊的深层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以下方面:1、封建的男权思想和夫权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是农村家庭暴力产生的思想根源,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是家庭暴力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的文化基础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文化,男女在家庭及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极不平等,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封建落后的文化已被社会主义文明所取代,我们党也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并把它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沉淀,传统观念,作为一种大众意识和文化心态仍有着相当大的市场,仍左右着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行为。
时至今日,家族观念、父权夫权、男尊女卑等思想仍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中国人民。
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这种观念尤为严重。
许多农村妇女迫于舆论的压力只好忍气吞声,从而使家庭暴力愈演愈烈。
有些人视子女和妻子为自己的附属,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现象还很普遍,甚至卖妻、换妻、换亲、借腹生子之类的摧残妇女的非常落后的与时代脉搏极不相称的行为也经常发生。
还有些人婚育观念落后,重男亲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等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丈夫、公婆打骂虐待生女孩的妇女,甚至赶出家门,逼迫离婚以达到再娶妻生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经济收入不平衡,是农村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根源在农村,处于强势地位的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居于主要的支配地位,要求家庭成员绝对的服从其意志。
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往往在经济和生活上依赖于他们,一旦产生家庭矛盾,处于家庭弱势地位的家庭成员通常会成为被拖累的对象,并且对家庭暴力大都表现出逆来顺受,而这种软弱的反应使得施暴者气焰更加嚣张。
而中国传统的择偶观是男强女弱,农村更是如此。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极其艰苦,很多家庭男子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社会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妇女尚未真正地、完全地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因此,在经济上对男子依附关系还很严重。
女人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
由于女性没有或收入较少,决定了男人掌握家庭的财政大权,在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制,很多地方有意或无意地漠视妇女的合法权利,当女性成年出嫁后,即将土地收回,而嫁到男方后因政策原因又不能分到土地,这就使妇女无法享受到与男子同等的待遇,由于资源配置不公使得女性不得不从属于男人,任其摆布。
3、农村家庭暴力与施暴者文化教育水平有直接的关系由于环境等种种原因,导致农村的文化水平较城市低,施暴者文化水平越低,越容易产生家庭暴力。
据《中国妇女报》对于农村家庭暴力原因的调查,55﹪的调查对象归因于男性的素质差,文化教育水平低,施暴者中初小文化约占70﹪—80%,文盲占10%—20﹪,高中以上者占10﹪左右,可见,施暴者的文化水平越低发生家庭暴力的频率越高。
除了农村家庭暴力中的男性素质差,文化教育水平低外,还带有些不良的习惯和生活情趣,促使家庭暴力时常发生。
如施暴者有赌博、酗酒、好逸恶劳、恣意妄为、大男子主义、精神疾病等。
施暴者一般无法应付挫折和生活压力,殴打妻子成为一种泄愤方式,而妻子的忍耐纵容了暴力升级和暴力循环。
4、立法不完备和执法不严是农村家庭暴力滋生的法律原因家庭暴力是一个延续性、持续性的行为,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妇女其身心健康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然而,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针对家庭暴力防治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反家庭暴力行为之规定仅零散见于《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而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律体系,对某些家庭暴力行为,既已构成犯罪社会也不能主动干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但不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及侮辱罪但不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如此规定,事实上使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逃避了社会的主动干预;另一方面,执法不严使得家庭暴力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我国相关法规本来就不完善,再加上执法不严,使得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更加脆弱。
由于司法机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家庭暴力只要不造成身体上伤残或死亡,都是家务事,对于家务事,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解决,并没有把家庭暴力看作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普遍存在“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这样一种淡漠他人的认识,使得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持宽容态度,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眼旁观他人事的看客,很少有部门主动出动力量来干涉这种行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那些施暴者的恶习;再由于基层部门调解不力。
“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使一些执法部门不愿介入处理家庭矛盾,因此正是由于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执法不严使法律在家庭暴力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暴力违背平等原则,影响到和睦家庭关系的建立。
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一条重要原则。
平等原则首先表现在夫妻平等,在家庭中,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丈夫和妻子都有尊重对方个性的义务。
夫妻双方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照顾,这是夫妻平等相爱的体现;其次表现在亲子之间平等。
亲子之间平等是指父母用民主的方式教导子女,尊重子女,支持他们走向社会,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从而赢得子女发自内心的敬爱。
子女应尊重父母,自觉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教育,从而获得父母发自内心的慈爱。
家庭暴力使许多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使许多夫妻感情破裂,亲子关系疏远,恶化了家人的生存环境,影响到和睦家庭关系的建立。
严重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暴力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笼罩了暴力的阴影,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忧郁、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
近几年来,随着家庭暴力案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人数亦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家庭环境优劣息息相关。
家庭暴力打碎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环境,这种破碎的环境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
婚姻家庭专家普遍认为家庭暴力中孩子受的伤害隐蔽而持久,有统计表明,60%以上的人在对配偶实施暴力的同时也经常对子女实施暴力。
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有54.6℅的成绩下降,20.8℅的孩子不爱回家,12.8%的孩子性格扭曲、孤僻、忧郁、缺乏爱心是这些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1]。
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充满暴力、充斥吵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也会给下一代人的心理投下灰暗、悲伤的阴影。
在他们长大后,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其中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对社会的危害家庭暴力违背了社会责任原则,诱发犯罪率的增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社会责任原则要求当事人双方都对家庭负有道德责任,反对将个人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
社会责任原则不仅体现在夫妻双方的相互责任,还体现在双方对子女要担负起抚养成人、教育成才的责任,对方的父母及未成年的兄弟姐妹都负有赡养、扶持等责任。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任性、自私、心胸狭隘、自制能力差,虐待、遗弃、伤害、折磨受害人,恶化家庭环境,有害于家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后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家庭的稳定,诱发离异的增多。
四、农村家庭暴力的预防及对策1、建立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法规。
反对家庭暴力一是预防暴力的发生;二是发生后制裁施暴者;三是救助被害妇女。
如何“预防”、“制裁”、“救助”,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模式。
但最根本的预防、制裁、救助是建立反家庭暴力的具体法规。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里,制止家庭暴力主要是依靠法律,没有法律作后盾,要消除家庭暴力是难以想象的。
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的包括《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但是这些保障条款是从宏观上立论,是泛指一般。
如《妇女权益保障法》有“禁止歧视、虐待、残害妇女”以及“妇女生命健康不受侵犯”的条文,但可以说它还不是指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一种特殊暴力,由于发生暴力的是自己的亲属,这使它具有难以预防性,隐秘性的特点,由于隐秘性又决定了它的残暴性特点。
加上传统观念把两口子吵架视为私事性和难断性(清官难断家务事)给残害妇女的家庭暴力以很大的防空洞。
因此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制裁、和救助必须制定具体化、细则化的法规。
2、构建维护妇女权益的网络。
农村家庭暴力是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将家庭暴力纳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范畴。
充分发挥基层村委会组织的调解作用,要关心辖区内每一个可能发生暴力的家庭,包括邻里间的和家庭内的事端。
执法机关要克服“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打架是私事”的旧观念,树立“是清官就能断家务事”,“夫妻打架是法律的事”的新观念。
及时介入,要把管家庭暴力视为自己的份内事,重视家庭暴力的处理,完善执法监督系统。
设立“家庭暴力救助中心”,让受难的妇女暂时躲避一下,对于重伤应提醒受害者被打后24小时内去医院验伤、取证和协助治疗伤痛以及提供律师帮助;对于轻伤提供心理帮助,协调、恢复家庭的和睦,使家庭暴力和危害下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