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

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危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侵犯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给予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必须建立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把反家庭暴力工作纳入政府行为
政府重视和干预是解决家庭暴力的根本途径。

因此,在反家暴工作中,政府应发挥主渠道作用,把反家暴工作纳入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考核体系,纳入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制定配套的行政措施,从政策和经济上对反家暴工作给予支持。

同时,要对立法和司法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进行反家暴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决策层和执法者的性别意识和反家暴意识。

(二)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打击家庭暴力行为是反家暴的关键环节。

执法部门应
加大执法力度,做到预防为主,违法必究。

将家庭暴力干预
纳入指挥中心和社区警察的工作范畴,在派出所建立“反家
暴示范点”,探讨实施“救助卡”“告知卡”和“超前预防,事中干预,延伸服务”的工作模式,使公安机关成为反家暴
的首要环节。

还要进一步提高警察反家暴的意识和技巧,加
大干预力度,提高工作水平。

同时,检察机关和司法审判机
关也要加大家庭暴力案件的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妇女的合法
权益。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反家暴意识
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准、反家暴意识和妇女的自
我保护意识,是反家暴的基础。

要通过宣传栏、婚姻家庭学校、家庭对话会、法律进家活动、广场咨询、法庭进社区等
面对面的形式,向公众传授反家暴的方式方法和法律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家庭暴力是社会公害,人人反对家庭暴力的良
好氛围。

要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对一些大要案的曝光、以
案说法等形式,鞭笞家庭暴力行为。

要把有无家庭暴力作为
评选“五好文明家庭”的条件,倡导文明、健康、新型的家
庭关系。

要加强对妇女的法制教育,转变“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观念,引导妇女学法、知法、用法、守法,帮助广大妇女树立证据观念和证据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还要教育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提高素质,增强抵御家暴的能力。

(四)加强社区防范,健全社会防控机制
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有效防治家庭暴力的重要保障。

社区是防治家庭暴力也是保护妇女人身权利的第一道防线,要强化社区反家暴意识,把反家暴纳入基层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的视野,成立社区反家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街道综治办、妇联、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等部门参加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分工合作、互相联动的工作机制。

设立家庭暴力致伤鉴定中心,“家庭纠纷调解站”,“社区反家暴工作站”,家庭暴力投诉热线,或开展“零家庭暴力社区”、“优秀妇女维权岗”创建活动等,制止家庭暴力行为。

(五)畅通救助渠道,建立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
救助、保护妇女,是反家暴的重要环节。

国外建立解除受害妇女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的救助机关的做法值得借鉴。


设立“受害妇女心理指导站”、“心理医疗诊所”、“反家暴救助中心”等社区救助服务机构,建立为受虐妇女儿童提供紧急、临时居住的妇女避难所,畅通家庭暴力的解决渠道,从生活和心理上帮助受害者渡过难关,树立生活的信心。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提高反家暴工作水平
第四次世妇会《行动纲领》把“对妇女的暴力”列为个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了反家暴工作的探讨和实践。

我们应加强国际交流和项目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提高反家暴工作水平。

六、对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建议
救助应该应以预防为先,调解为主,诉讼为辅。

一、早期救助(也可以称其为主动救助)
早期救助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主要的手段还是以教育为重,宣传法律法规,提倡良好社会风尚。

居委会和村委会可以设立定期的法律咨询服务,就有关家庭经济财产纠纷,离婚事宜,婚内双方权益,继子女、继
父母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有关赡养、抚养、扶养等的问题给居民、村民提供意见。

尽早使其了解自已在法律上会获得哪些帮助,将家庭暴力发生的可能性或危害性降到最低。

定期的组织辖区内的妇女学习防暴技巧,相关法律措施。

加强对男性家庭成员的法制教育,毕竟半数以上还是男性为施暴者。

作好邻里互救工作。

有家庭暴力发生的家庭的邻居作为知情人有义务及时报告有关机关;对已遭受暴力侵害,身心损害严重,有可以预见的生命危险的受害者应施予援手,避免悲剧发生。

居委会和村委会还可以与几家主要的医疗机构挂钩,有辖区内的因家庭暴力受伤到该医疗机构诊治的,医疗机构应及时通知相关负责人,保存重要验伤报告、诊断结果。

各级妇联还应有效保障妇女权益,指导和监督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必要时提前介入家庭危机。

民政部门应加强对新婚夫妻的反家庭暴力教育,以个案警示他们。

要对年老公民作定期的探访。

教育部门要对在校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普法,使他们了解自身权益。

男性受害者增多,妇联及各基层组织也应兼顾对于他们的救助。

家庭暴力事件总有一方是女性,不能因女性成为受害者就重视,男性成为受害者就不顾,对于施暴之妇的教育也应重视。

二、被动救助
()受害者未成为加害者
因为家庭暴力案件还是属于自诉案件,当事人不报或未至严重地步法律无法介入,所以各基层组织,妇联及民政部还是以调解为主要手段,缓解家庭暴力对于受害者的影响。

提倡推广社区调解员制度。

在调解无效,暴力行为仍存在的情况下,可建议受害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双方,法院应尽快作出判决准予离婚。

避免在此过程中,施暴者变本加厉。

()受害者成为加害者
我所说的受害者成为加害者,指先前的受害者在遭受长期
的暴力侵害、受虐后,忍无可忍之下作出使施暴者伤亡的行为,从而成为加害者。

这里,受害者显然触犯了刑律,法不
容情,治罪是肯定的,但法律还应酌情考虑。

实现对受害者
的最后救助。

受虐妇女综合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用来证明受害者
行为的合法性,即属于正当防卫。

这在法律界有争论。

受虐
妇女综合症可以解释受虐妇女由于长期遭受丈夫或同居男
友的暴力侵害,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无法摆脱施暴者的无助感,以及她们对施暴者的暴力行为或暴力威胁作出过激反应
的合理性[],而正当防卫是针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伤害行
为所采取的致使行为人伤亡的行为。

我认为这二者是相符的,受虐妇女综合症可以作为法官判案的一个有力依据。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受害者对显性的,外在的,肉体上的
一种侵害的反击,受虐妇女综合症则是受害者对隐性的,内
在的,精神上的一种侵害的过激反应;法律保护的不仅仅是
公民的肉体安全,还包括精神安全。

正当防卫强调了要在侵
害行为进行过程中施实,其实,家庭暴力,虐待行为,是一
个长期的,持续性的,经常性的行为,这种侵害行为对于精
神上是一直持续从不停顿的,这就符合了侵害行为进行中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