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课程论文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题目完善学生姓名学号系部工商管理专业班级人管1021指导教师李友德职称副教授2013年6月14日目录摘要 (2)一、中国农民工现状 (2)(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 (2)(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 (3)(三)现阶段中国农民工的新特点 (3)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 (7)(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 (8)(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 (8)(2)以“农民工”为本对薪酬体系制度的要求 (10)(3)建立以“农民工”本的薪酬体系制度的原则 (11)四、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伴随着农民工的发展壮大,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其中有关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湖南长株潭为例,对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长株潭农民工薪酬制度以人为本一、中国农民工现状(一)中国农民工受教育状况中国官方日前首次公开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透露目前中国农村还有1.5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力太多、质素太低,是难以找到出路的两大要因。

在我们看来,目前农民工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大、素质低、就业难等方面。

经收集资料及走访湖南省浏阳市政府进行了解相关情况,对目前浏阳市农村劳力的质素有以下描述:1.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4.9%;文盲及半文盲劳力占8.5%。

在外出就业劳力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力的整体水平,说明学历高与外出就业率成正比。

2.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仅占农村总劳力的7.3%。

农村劳力之中受过职业教育之比例如此之低,主要原因是: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农民较快发家致富的要求。

3.接受有关专业资格培训的人数仅占劳力的5.7%。

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浏阳东乡地区有高中毕业以上的比例,高于南乡及西乡和北乡。

此项调查得出以下四项结论:1)农村劳力以初中程度占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仍相当高;2)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低,反映农民对此项教育不认同;3)专业培训在农村基本上未发展,几种培训项目未发挥作用;4)农村科技传播手段须进一步改善。

农民工的知识高低与收入及就业率均成正比,说明要解决数以亿计农村劳力的出路,首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廉价农民工的经济效益中国有几亿的廉价农民工,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默默的贡献;过去,他们被称为“盲流”,现在,则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打工经济的“春秋功过”,有待评说。

据《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的数字,去年,有9800万农民外出打工。

以他们挣到的钱为主要动力,使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由前年的686元,增长至2622元,增长2.8倍,实际增长高达77%。

外出打工成为农民目前最佳的致富之路。

据官方统计,四个农民工大省去年外出务工人数及劳务收入的情况如下:四川:1,370万人外出打工,收入474亿元。

河南:1,300万人外出打工,收入528亿元。

湖南:736万人外出打工,收入441亿元。

安徽:696万人外出打工,收入280亿元。

若以平均值来计算,湖南人外出打工的平均收入最高,一年可挣5992元,平均每月499元;最后一位是四川,平均每人每年只挣3460元,折算为每月只有283元。

以上四个农民工大省得到的数字,最少有以下几项结论可供参考:1..农民外出打工平均每月300~600元之间,农民工十分廉价、超值。

2.农民工没有任何福利及社会保障,每月几百元属“干薪”,不良雇主长期欠薪,甚至连工伤赔偿都不给;而农民工不知争取权益,更没有自己的团体可以代其出头;同时,政府至今还未有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

正因为这些“优厚”的劳工条件,许多国家将劳力密集的制造业迁往中国,既节省成本,也减少麻烦。

3.大批农民工主要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诸如建筑业、工厂、环境卫生及餐饮业。

有统计指出,每一位农民工每年可为当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创造3万元,扣除带回家乡的大约只占1/5,绝大部分留下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4.农民工带回资金,繁荣家乡经济,许多农民工大省的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经济”;同时,“一户打工,带动一村;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变了样”。

外出打工既挣到钱,又学到先进的事物,改变了思想观念。

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在现阶段是几亿农民的最佳出路。

(三)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新特点进入21世纪,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日趋复杂,在保持其流动性等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主要特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于2006年、2007年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2006年的调查覆盖了全国17个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以下简称对2749个村庄的调查)。

在调查的村庄中,西部839个,占30.5%;中部759个,占27.6%;东部1151个,占41.9%。

2007年开展的以农民工回乡创业为重点的调查,覆盖了除北京、上海、西藏以外的28个省、市、区的99个县、101个乡镇、301个村(以下简称百县调查)。

这两次调查样本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综合这两次调查结果以及其他调查结果来看,新阶段农民工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虽然总体上农村劳动力仍然过剩,但结构性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长期“供过于求”转向“总量过剩,结构短缺”。

调查显示:(1)有近80%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

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

而且,在全部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从业的比重为43%。

如果再考虑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并假定其年龄构成与外出农民工类似,则3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有近80%已转移到非农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对全国2749个村庄的调查显示,74.3%的村庄认为本村能够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动力都已经出去了,只有1/4的村认为本村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

这说明,虽然总体上青壮年劳动力仍存在过剩的现象,但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年富余劳动力正在被吸纳殆尽。

(2)有近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产业,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外出从业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

同时,在全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外出就业的比重为33%。

如果再考虑本地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并假定其文化程度构成与外出农民工类似,则初中及以上农村劳动力有近60%转移到非农产业。

另据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调查,接受过职业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严重不足。

从2002年开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熟练技术工人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

(3)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

2003年开始,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出口和制造业快速增长,对农民工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传统输出大省的农民工供给、尤其是青壮年农民工供给增长放缓,农民工供求的区域矛盾开始突出。

由于农民工调整生产结构有一定的时滞,在短期内难以采用资本替代劳动,因此2003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2005年以后“民工荒”现象开始蔓延到内陆一些地区,农民工“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的状况并存。

2.外出务工仍然是农民工就业主要途径,农民工流动的稳定性增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749个村庄的调查,每个村平均拥有劳动力1081人,务农的占52.10%;转入非农产业的占47.57%。

其中,本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占21.06%,外出务工的占26.51%。

外出务工的比重高于本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但是就业结构在地区之间呈现明显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比重分别为34.66%、10.37%、8.64%,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重分布为21.97%、31.02%、29.44%。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出的比例不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本地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比例。

二、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建立与长株潭农民工相适应的、合理而公正的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职能, 使各个岗位上的农民工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计划及岗位职责中所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是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

最大程度激励和发挥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协调各岗位的利益关系,建立合理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很有必要。

由于农民工在我国社会地位中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范围,所以在建立和完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工的弱势,要建立和完善以长株潭农民工为中心的薪酬体系制度,彻底解决农民工薪酬的问题。

在建立和完善长株潭农民工薪酬体系制度的过程中,既然要以农民工为中心建立和完善薪酬,所以我们采用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建立和完善。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既不能把人看作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人看作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它注重的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激励,主要通过薪酬形式挖掘人的最大潜力。

如何博采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当前公司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伴关系。

为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甚至应对农民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鼓励并帮助农民工完善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企业发展获得永不枯竭的能量。

(一)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本的薪酬体系制度(1)人本管理理的含义人本管理本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西方发达国家,至今仍是一种方兴未艾的管理思潮和管理模式。

人本管理模式是在以机器为本、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把人作为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人本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既不能把人看作机器,也不能仅仅把人看作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管是操作机器、运作资本,还是掌握技术都要靠人,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拥有量已不再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