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2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3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3.1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

在三级目标体系中,基础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的,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学有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

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相衔接,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

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

3.2 教学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

英语应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大学英语根据三级教学目标提出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

基础目标的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对英语高考成绩基本合格的学生,学校可适当调整基础目标的部分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分总体描述和单项技能描述。

总体描述包括语言技能与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单项技能描述则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说明。

各高校应依据本指南提出的三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院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上述三个级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各高校在制定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其他教学文件时的参照基准。

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具体要求与指标作适当的调整。

在提倡学生语言技能平衡发展的同时,也鼓励不同学校、不同院系或不同学科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语言技能的选择上有所侧重,突出特色,以满足院系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4 课程设置4.1 总体框架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是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所做的安排和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注意处理好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课程设置还要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不同阶段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

4.2.课程结构与内容4.2.1 通用英语课程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用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同时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等知识,增加学生的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通用英语课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级别。

各级别课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相互补充。

基础级别的通用英语课程以高中英语选修Ⅰ课程为起点,重点突出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

通过一至一年半的英语教学,使学生英语能力达到本指南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目标的相关要求。

提高级别的通用英语课程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兼顾语法、词汇、篇章、语用等语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高和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扩充。

通过一年左右的英语教学,使学生英语能力达到本指南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目标的相关要求。

发展级别的通用英语课程注重学生较高层次语言应用能力的拓展训练,满足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高水平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英语教学,使学生英语能力等达到本指南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目标的相关要求。

4.2.2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

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要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在通用英语体系内,纳入通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等内容。

基础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基础通用学术英语及入门级职业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的通用学术英语知识以及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基本英语表达。

提高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通用学术英语和一定的职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达到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

发展级别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面向学术或职业领域有特殊需求的高水平学生,帮助学生利用英语提高本专业学习、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4.2.3 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特征。

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基础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丰富学生中外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中外文化差异意识为目的。

可在通用英语课程内容中适当导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识,以隐形教学为主要形式,也可独立开设课程,为学生讲授与中西文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提高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基础上开设,主要包括文化类和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和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发展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2.4 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设置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充分体现个性化。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起点较高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英语起始阶段的通用英语课程若与高中英语选修Ⅰ课程相衔接,选择基础目标,需要144-216课时;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可选择提高目标,需要144课时。

与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相关的通用英语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课时;与发展目标相关的课程建议以限定选修课形式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