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考试期末重点第二学期

外国文学史考试期末重点第二学期

一、名词解释斯18世纪中后期产生于英国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流派。

得名于劳伦斯·1.感伤主义:,它是对理性主义的反驳,并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情感,人类的天性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是慈悲,即与人为善,形成了感伤的社会风潮。

:2.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

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为社会的“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道和民主的倾向,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不甘沉沦,渴望有所作为;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奥普希金在《叶甫盖尼·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虚,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终于一事无成。

涅金》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后来一些作家又塑造了一系列这类形象。

3.湖畔派诗人: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淳朴的乡村生活,厌恶城市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

由于他们曾经隐居远离城市的昆布兰湖区,由此人称“湖畔派”三诗人。

指十九世纪开创浪漫主义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湖区,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湖畔派诗人起初同情法国革命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为浪漫主义奠基之作。

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

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启蒙文学184.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

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也创造了不少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有时忽视文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

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19多余人”5.“是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浪费自己的才华。

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

特点是多余人:19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虽不满现实,却远离人民;受过良好教育。

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

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也很不满俄国的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一个多余人又不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名称来自于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

拜伦式英雄6.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

作“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东方叙事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拜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作品,特别是《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系列个人主义反叛者的形象,既。

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也反映了诗人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叫“拜伦式英雄”这些反叛者才能出众,出于个人的原因起来反抗国家的强权,社会秩序和宗教道德,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

他们个个热情勇敢、追求个人自由、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海盗》中的康德拉。

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终一般以失败、死亡告终。

代表人物: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7.抒发对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为创作方法,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作倾向由来已久,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作方法。

启蒙运动: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18启蒙运动: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178918世纪初至通常是指在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二、填空1.18c欧洲文学的主流启蒙文学2.笛福鲁滨逊是第一部以资产阶级为主人公的小说3.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女性作家斯达尔夫人4.《萨拉萨姆逊小姐》莱辛第一部市民悲剧5.德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阴谋与爱情》席勒6.英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杰出代表雪莱拜伦《唐璜》7.果戈理的代表作《钦差大臣》和长篇小说《死魂灵》8.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名字:爱丝梅哈达、加西莫多开创了小人物的先河《驿站长》普希金9.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10.法国启蒙文学家卢梭的三部小说:新爱洛伊斯、爱弥儿、忏悔录11. 着名的四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普柳什金12.彭斯、布莱克。

湖畔派诗人的名字:华兹华斯、萨缪英早期诗人:罗伯特13.骚塞柯勒律治、罗伯特尔唐璜拜伦的代表作14.15.普希金驿站长叶甫盖尼奥涅金16.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道德完善三、判断四、简答1.巴黎圣母院中爱丝梅哈达的形象她是雨果在自己“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的美的典型,是人性美的象征。

纯洁善良、酷爱自由、热情豪爽、品格坚贞。

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

2.《死魂灵》中的五个地主形象马尼洛夫:是个在文雅外表掩盖下精神空虚型的地主。

科落包奇珈:是个愚蠢浅薄、孤陋寡闻、精神贫乏但善于精打细算,积攒钱财的小地主形象。

.诺兹德辽夫:使用一个厚颜无耻的流氓无赖型的农奴主。

梭巴开维支:是一个粗鲁残暴、贪婪凶狠而又精美的农奴主典型。

泼留希金:极度贪婪和吝啬,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地主阶级腐朽堕落所能达到的极点。

五、论述1.安娜与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比较同: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

异:首先,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于自身,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

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像亦在背后推波助澜。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最后的时间里,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她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这才叫餐厅',爱玛心想,‘我想要的不就是这么一间餐厅吗。

'”由此我们也不能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为当时的社会,就像我们不能把今天安娜式婚外情悲剧的责任归结为今天的社会一样事实上,安娜对于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是无所畏惧的,她比卡列宁和渥伦斯基更加无视社会舆论的存在,甚至在丑闻暴露之后,还故意到社交场合去挑衅,只是那与其说是一种勇敢,不如说是一种无知。

另外一方面,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国外或乡间生活以回避故乡舆论的谴责。

所以,如果她和渥伦斯基能有真正的爱情,她和他原本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那么导致她走上绝路的是什么呢?是她的无端猜疑她明明知道渥伦斯基对她是真心的,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忍不住对他猜疑起来。

其次,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

“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

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

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

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

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辽莎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身影一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

而安娜不晓人生的广阔和深邃,更不觉自己的人生意愿在男权日光中的廉价,她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量投之于对渥伦斯基的爱,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