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8届九年级3月联考语文试卷一、字词书写。
他说:“喜欢吃我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于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
”于是我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卖馄饨的信号是别具匠心的。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人们的工具,而且在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一样大声叫嚷,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既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又不至于打断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和他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中尽人皆知的人物,他显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里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叫卖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已成为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
我想,岁月于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
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
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未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读者》,有改动)【网友评论】“清”,是清丽;“玄”,有禅意。
看他的散文,是从一堆废弃的书堆里找到的一本长江出版传媒出版的《林清玄散文精选》,直到前几天,才粗略地翻了一下。
林清玄的散文平直朴实,清新易读,引人思考,有正能量。
从书中读到的信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式文人,国学底子厚重,字里行间诗词掌故,禅宗智慧,机锋接引,信手拈来。
他热爱传统国学,汉语言文学之美深深地融化在他的血统中。
他的写作套式并不新颖,基本上都是以小见大,或类似于比兴手法,即由此物到彼物,逐渐衍生出禅意或哲理。
面也较窄,多如花鸟虫鱼,吃喝品茗,民间杂艺,修佛类,绕来转去即成人生顿悟,机杼自见。
文风太过清丽、矫情,个别地方显得圆滑、世故、牵强,然而,哪怕世上最知名的写手,写出的不一定篇篇可读,挑可看的看。
毕竟生命很宝贵。
——知乎网友评论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
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
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瑞文网网友评论1.读【作者访谈】,说说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下列对【作者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1)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为什么说读不读经是无关紧要的事)4.“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
”读《木鱼馄饨》简要品析“老人”身上的“真善美”。
5.试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6.【网友评论】中提到“以小见大”是林清玄散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访谈】中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经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了。
”结合《木鱼馄饨》一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终于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然C.今者薄暮迫近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解衣欲睡时见“月色入户”的兴奋喜悦之情。
B.“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C.乙文中,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渐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纷繁。
D.乙文中写孤鹤振翅横江东来,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5.《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被贬谪黄州期间。
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甲乙两文中作者所所抒发的感情是一样的吗?请结合具体肉说说那时他的心境。
八、诗歌鉴赏赏析诗歌野步野步[宋]周密 [清]赵翼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周密的《野步》描写的是_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赵翼的《野步》描写的是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诗均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
请结合两诗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九、综合性学习学校举行元旦文艺会演,请结合节目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少于30个字。
第一节目话剧《孔乙己》演出结束——串联词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舞蹈《采茶舞》,由初三(2)班演出。
串联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下面请欣赏初三(4)班演出的相声《成语新解》。
十、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8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小诗《苔》,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
300年前,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于潮湿温阴暗处的苔花,300年后,一位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教会贵州乌蒙山下的孩子们吟唱这首诗,来鼓励孩子们。
苔清•袁枚其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请根据你对这首诗中“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