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行政法概述
返回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行政法与 法治的关系? 2.如何理解行政法的 涵义?
•
返回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
第一节 行政法的 法源概述 第二节 我国行政 法的法源
重点与难点 案例
思考题
返回
重点与难点
• 行政法的一般法源 • 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返回
第一节 行政法的法源的概述 一、法源的涵义
• • • • • • • 关于法源,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观点有: 1.法存在形式说 ; 2.法原动力说(意志、需求、神等); 3.法原因说(社会、经济、文化、政治); 4.法制定机关说(不同立法机关); 5.法前规范说(习惯、内部规则、判例等)等。
参与民主必须借助于行政法的规范和保障。法治国时代的重要
标志是行政法的发展。 • •
1.民主转化成人民民主代表制与人民民主参与制相结合; 2.法治在静态宪法、组织法平衡制约基础上,将行政法 (行政程序法、阳光法、情报自由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 法 )的动态平衡制约为重要补充。 返回
第二节 行政法
•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 从“守夜人式国家”到“行政国”变迁的 原因
• 历史的必然: • 人为的因素:
• “行政国家”异化的主要表现
• • • • • 对民主、自由和人权构成威胁; 权力的腐败和滥用; 官僚主义效率低下; 资源浪费; 生存能力和创造力退化。
返回
三、行政与行政国
“行政国家”过渡到“有限政府”的基本路径
• • • 转变和缩减政府职能,限制行政权; 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加强社会自治,还权于民。
返回
行政法学与行政学的关系
• • • • • • 法学领域外,二者关系最为密切:行 政法既是行政管理的根据,又是行政管理 的手段。 但二者又有区别: 1.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 2.二者研究的直接目的不同; 3.二者研究的方法不同; 4.二者从属关系不同。
返回
行政法与行政诉法学的关系
• • 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 1.行政诉讼法学是一门独立于刑事诉讼 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的法学学科,从而属 于三大诉讼法学之一,因而二者是平行的 关系; 2. 行政诉讼法学是行政法学的一个
• 行政有公行政 和私行政之分, 公行政又有国家 行政与非国家行 政之分,而国家 行政又有形式行 政与实质行政之 分。
形式行政 国家行政 公行政 行政 私行政 非国家行政 实质行政
区别:
主体、目的、对象和权力基础。
返回
作为行政法学研究对象的行政是公行政(主要 是国家行政、形式行政),既包括国家行政 机关进行的执行管理活动,也包括国家行政 机关进行的准立法和准司法活动。 。 A.它针对的对象是公共事务 B.它的实施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 C.它运用的手段是“组织和管理”
返回
三、行政与行政国
• 有社会组织就有行政。 • 有国家就有国家行政。 •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行政法,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行政国”的兴 起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 “行政国”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关 系的调整而导致的国家政府行政职能和行 政权的大扩张、大膨胀的的趋势。
返回
三、行政与行政国
返回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 1.行政法学研究法现象中的一 种特定现象——行政法现象; • 2.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是平行 关系:
• 行政法学与宪法学的关系 • 行政法学与行政学的关系 • 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的关系
返回
行政法学与宪法学的关系
• • 二者的关系比较特殊: 二者的研究对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人认为:行政法是宪法的一部分,是动 态的宪法;有人认为:宪法是行政法的母 法,行政法是宪法原则的具体化,是执行 宪法的部门法。 • 二者均属狭义的公法范畴。
行政法学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法学16级
共六编
38章
• 核心内容为三大部分: • 主体
• 行为
• 救济
“宪法消亡,行政法存续。” ——【德】奥托· 迈耶
第一章 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行政
重点与难点
第二节
第三节
行政法 行政法学
案例(1) (2)
思考题
返回
本章重点与难点
• 行政与行政国、法治国 • 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 • 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我们采用第一种学说,即将“法源” 定义为:各法律部门法律规范的载体形 式。其作用主要在于为司法、执法和守 法主体“找法”提供指引。
转接
二 、行政法的一般法源
•
行政法的一般法源的 法形式大致有:(两大法系
不同特点)
• • • • •
1.制定法;(德典型) 2.判例法;(英典型) 3.习惯或惯例; 4.行政法理; 5.条约、协定。
• • • • 所谓“发展”,有三层意思: 1.它的历史短; 2.它很不发达; 3.它很有发展前途。
返回
四、学习和研究行政法学的意义
• 对个人来说:
• 1、法科学生必备 • 2、对就业和工作极其重要 • 3、维护权益终生受益
• 对社会和国家来说:
• • • • • 1、最基本的人权保障法 2、最直接的治官制权法 3、最实际的民主政治推进法 4、最基础的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维护法 5、最重要的科学发展促进法
思考:政府行政权转化为社会权力,是否可以避免和减少腐败和滥用 权力? 结语:行政职能的增加和行政权的扩大既是社会发展之必须,又带来
公民自由和权利受到威胁侵害的危险增大。因此,控制和制约行政权
行使的行政法随之产生。
返回
•
四、行政与法治国
行政国的产生是行政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而行政法
的产生和发展是法治国形成的基本条件。法治与民主相伴而生,
• 新行政法的变化趋势
• 单方向多方、微观向宏观、命令向契约、强制向指导、与 社会组织及公私合作、多形式民意征询、多元化手段。
返回
第三节 行政法学
• • • •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二、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现象的学科 三、行政法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四、行政法是采用综合性方法研究的学 科
行政的构成 一项行政管理活动,至少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构 成要素: 实施公共行政的社会组织→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的组织和管理活动→行政行为 对公共行政造成的损害予以补救→行政救济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
• 公权力包括国家公权力、社会公权力和国际 公权力。 • 国家公权力包括国家立法权、国家行政权和 国家司法权。 • 行政权是国家公权力的最主要的部分,与公 民的联系最直接、最经常。 •
A.私行政与公行政: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有特定含义的,专指国家 与公共事务的行政,通常称为“公共行政”, 或称为国家行政。 私行政是指社会组织、企业的行政,与私权力的 运用相关。私行政的研究属于私法范围。 公共行政与私行政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基于“公 共利益”。
B.国家行政与非国家行政:公行政不仅包括国家行政——国家 行政机关从事的执行、管理活动,而且也包括非国家的公共 团体、组织的行政(“社会公共行政”,法律法规授权的其 他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国家行政是行 政法的基本调整对象。 【案例】王某是某省一所高校外语系二年级的本科生。1996年 10月下旬的一天傍晚,他在学校宿舍里私自用电炉煮饭时不 慎失火,造成部分公私财物毁损,本人也被轻微烧伤。因其 行为严重违反学校《关于禁止在学生宿舍使用燃煤、燃油炉 具和各种用于煮饭、烧水的电热器的规定》,故受到记大过 的处分,同时其罚款100元的“行政处罚”。王某不服,认为 学校行政科不是行政机关,无权对其实施行政处罚,于是将 此情况反映到省教育委员会,要求撤销学校作出的“行政处 罚”,责令学校退还该项罚款。
返回
二、行政法的实质——是规范与控制行政权的法
• 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 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 国家权力。行政权从其内容看,包括:国防权、
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社会文化管理权。
• 从其形式看,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 行政处理权、行政司法权、行政监督权、行政 强制权、行政处罚权、行政指导权等。
主要争议:内部行政管理和特别权力关系 参考判例: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黄 渊虎诉武汉大学案。上述三案分别涉及到学校在高等教育管 理(系公共行政)中的三种高教行政执法:学籍管理、学位 授予和招生录取。
前述案件,学校是作为事业单采用的是内部管理措施, 属于“私人行政”的范畴。但根据《教育法》第21条、第22 条和《学位条例》第8条第1款的规定,高等学校具有对受教 育者颁发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权力。这种权力具有特定性, 是法律法规授予高等学校的行政权力,而不是高等学校作为 事业法人所具有的民事权利。高等学校在《教育法》和《学 位条例》授权的情况下,运用这种行政权力作出的行为则属 于可诉的行政行为,属于公共行政的范畴。
• 行政法没有统一法典,它的法律规范 广泛地散见于各种法律规范文件之中。 其 原因有: • 1.调整的对象:过于广泛且多样。 • 2.部分行政关系稳定性低,变动性大, 不宜由统一法典进行规范。 • 3.产生较晚,不具备编篡统一法典的 条件。
返回
四、新行政法的形成与发展
• 新行政法的主要内容
• 宏观调控经济、有限度进入”私域”适当干预、调整人与 自然和环境关系、有限度进入“特别权力关系领域”、加 强对社会公权力的规制、适当限制国家公权力、调整虚拟 世界的社会关系等。
返回
为什么要对行政权加以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怎样规范和控制行政权?
• 从三个方面:
•
• • •
1.通过行政组织法,控制行政权的权源;
2. 通过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方式; 3.通过监督法、行政责任法、行政救济法制约行政权的 滥用。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