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写。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列加点字与“教以书字”中的“书”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唯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3、最能表现欧阳修勤奋学习的句子是哪句4、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家长的善于施教,这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即可看出。
(二)贾人渡河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贾人急号曰②予尔百金2、翻译句子。
①我济阴之巨室也。
②立而观之,遂没。
3、选出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A、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酬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的事。
B、本文揭露了商人老奸巨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批判了渔夫的唯利是图、乘人之危。
D、本文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4、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什么5、请以故事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个简评,要求运用成语或名言警句。
(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为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遂饮其酒③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有很多成语出自古诗文,上文所包含的成语是画蛇添足。
你能写出下面篇目中相关的成语吗(1)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2)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4、读完这则故事,请自选角度写几句简评。
(四)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
往往馇粥不允,日昃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遂大通六经之旨②日昃始食2、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之同郡都”中“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辍耕之垄上B、永州之野产异蛇C、甚矣,汝之不惠D、何陋之有3、翻译句子。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
4、读完文章,你认为范仲淹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5、联系生活实际,对出下联。
上联: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1、注音。
诘()遽()佯()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②是小子亦参政耶③不闻而过之3、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通过一件事写出了吕蒙正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翻译句子。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②不问之,何损5、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修养。
请谈谈你对宽容的理解。
(六)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织屦②子必穷矣③屦为履之也2、翻译句子。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3、你认为寓言中的鲁人夫妇是否应该移居越国理由是什么4、发挥你的想像,续写一段鲁人夫妇移居越国后的谋生故事。
(不超过200个字)(七)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唯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李陵之祸②演《周易③述往事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喟然而叹曰/退而深唯曰B、是余之罪也/于是论次其文C、作《春秋》/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D、不得通其道也/欲遂其志之思也3、翻译句子。
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作者列举了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何共性5、这些历史人物着书立说的目的是什么6、请你根据选文提炼一个观点。
(八)甘戎使于齐甘戎使于齐,渡大河。
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戎曰:“不然,汝不知也。
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戎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河水间耳②曾不如小狸③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2、翻译句子。
①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②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甘戎用什么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4、给本文加一个更确切的标题。
5、细读选文,并写出你的感悟。
(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十)(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__,“陛下”指___。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甲文:乙文: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①②(十一)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
(2)策:通“册”。
(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心神安适。
(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依僧寺以居无从致书以观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恃卫之臣不懈于内C. 暮归,亡其牛其真无马耶D.录为弟子.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十二)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