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用药-药理学基础

消化系统用药-药理学基础

促进胰液分泌 ☆ 用于各种胃酸缺乏症和发酵性消化不良
胃蛋白酶(pepsin) ☆ 遇碱破坏失活,酸液中活性强,常
与稀盐酸配成合剂使用
☆ 用于胃蛋白酶缺乏症、消化不良
胰酶(pancreatin) ☆ 遇酸易破坏,可消化口腔粘膜,引起溃
疡,常用肠溶片
☆ 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胰液分泌不
足及肝、胆、胰腺疾病所致消化药
H+-K+-ATP酶抑制药
奥美拉唑(Omeprezole)
☆ 选择性的结合H+-K+-ATP酶→抑制基础 胃酸分泌,胃蛋白酶分泌。 ☆ 对胃泌素、组胺、Ach、食物等刺激胃 酸分泌的诸因素也有抑制作用。 ☆ 24h胃酸分泌抑制率达95%;清晨口服 20mg可控制胃内PH在3以上达16—18h; ☆ 大剂量可导致无酸状态 ☆ 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抗菌作用
2、M受体阻断药(东莨菪碱)
3、D2受体阻断药(氯丙嗪)
4、促胃肠肌间神经丛释放ACH药(西沙必利)
5、5-HT3受体阻断药(昂丹司琼)
昂丹司琼
选择性阻断5-HT3受体,止呕作用强大
对D2、M、H1受体无作用
用于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呕吐(最佳药物)
晕动病及阿扑吗啡引起呕吐无效
第5节 泻药和止泻药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腹胀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
第2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药,发病率约 10%,男>女 ☆为多因素所致疾病,其机制未完全明了 ☆认为:是由于“攻击因子”(如胃酸、胃蛋白 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作用增强,而“防 御因子”(如胃粘液、HCO3-的分泌和胃粘膜) 受损所致。
【体内过程】
口服后迅速由小肠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为35-60%,
1小时即达有效血药浓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5~96%,
t1/2约为0.5-1小时,作用持续24小时以上,
肝脏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
☆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其他:返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症、 应激性溃疡、急性胃粘膜出血等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 对十二指肠溃疡优于胃溃疡 2、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症 3、其他: 消化性溃疡出血、反流性食道炎等。
【不良反应】
发生率1-5% 1、一般反应:腹泻、便秘、脱发等 2、中枢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焦虑、定向障碍、幻 觉;酗酒者可出现震颤性谵妄,酷似双硫仑样反应 3、内分泌:抗雄激素,促性腺激素分泌; 4、其它:心律失常、肝、肾损害,WBC↓; 5、肝药酶抑制作用
法莫替丁 famotidine 特点: 1、更强,为西咪替丁的40-50倍; 雷尼替丁的7-10倍。 2、不抑制肝药酶; 3、对内分泌无不良影响; 4、不良反应发生率2.8%
(二)M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pirenzepine 【作用机制】: 阻断了迷走神经的传导 ☆ 小剂量即可抑制胃酸分泌; ☆ 大剂量可影响唾液、肠道动力; ☆ 同时可影响胃蛋白酶的分泌。
【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急性胰腺炎病人禁用! 2、下列情况慎用: 严重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炎症如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中重度肝肾功能减退及老年人、儿童 3、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为肝药酶抑制剂,与其它药物合用时须注意控 制剂量
雷尼替丁 ranitidine 特点: 1、强,为西咪替丁的4-10倍; 2、对肝药酶抑制作用轻; 3、对内分泌影响小
消化系统用药
第1节 助消化药
助消化药是促进胃肠消化过程的药物,多 为消化液中的成分,也可促进消化液的分 泌或阻止肠道过度发酵。
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分泌功能减弱或消化不良, 起补充或替代治疗作用。(泳衣品牌)
☆ ☆ ☆ ☆
稀盐酸 胃蛋白酶 胰酶 乳酶生
稀盐酸(dilute hydrochloric acid) ☆ 常用10%的溶液,与胃蛋白酶组成合剂 ☆ 口服增加胃液酸度,增加胃蛋白酶活性,
【临床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所致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所致胃粘膜损伤,溃疡、防止复 发。
【不良反应】:
轻,腹部不适。 兴奋子宫,致流产,孕妇禁用。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 我国感染率达60%,城市为50%,农村为
68.8%。
☆ 幽门螺杆菌与溃疡发生密切相关:
常见为慢性胃窦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70%以 上的胃溃疡,60%以上的慢性胃炎均与Hp有关,我国26万 人/年死于胃癌。
第四节
止吐药
咽喉
胃肠道 5-HT3
内耳
迷走神经 孤束核
5-HT3 D2 M2 H1 CTZ 5-HT3 D2 M1 小脑 H1 M 高级 中枢
延髓呕吐中枢
呕吐发生机制示意图
止吐药
1、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 晕动病、内耳性眩晕 病引起的呕吐 晕动病,术后恶心、 呕吐 肿瘤化学治疗引起的 呕吐
包括:
(一)H2受体阻断药: 雷尼替丁、西咪替丁 (二)M受体阻断药: 哌仑西平 (三)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 (四)H+—K+—ATP酶抑制药: 奥美拉唑
组胺受体:
H1受体:支气管、胃肠、子宫平滑肌、中枢等 激动时效应:痉挛收缩、觉醒反应 H2受体:胃壁细胞、血管、心脏
激动时效应:胃壁分泌增加;血管扩张;
【临床应用】: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应激性溃疡,急性胃粘膜出血,促胃液素瘤 也有一定作用;
☆ 缓解症状作用不如H2阻断药。 【不良反应】: 轻、大剂量可有阿托品样反应。
(三)胃泌素受体阻断药
丙谷胺(proglumide)
【作用机制】 化学结构与胃泌素相似。竞争性拮抗 胃泌素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 愈合。 【临床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 效果不理想, 少用。
单一应用易产生耐药性,故应2—3种联合用药较好
1、 中和胃酸:氢氧化铝 2、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H2受体阻断药:雷尼替丁、西咪替丁
M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 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丙谷胺 H+—K+—ATP酶抑制药:奥美拉唑
3、 胃粘膜保护药:米索前列醇 4、 抗幽门螺旋杆菌药:阿莫西林、甲硝唑
第三节
胃肠运动功能调节药
——————————————————————————————————————————————————————————————————
——————————————————————————————————————————————————————————————————
胃蛋白酶 胰酶
水解蛋白质 消化脂肪、蛋白质 淀粉
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H3受体:中枢与外周神经末梢 激动时效应:负反馈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
(一)H2受体阻断药
作用机制:
①基础胃酸,夜间胃酸分泌均下降; ②抑制促胃液素及M受体兴奋药引起的胃酸分泌; ③胃蛋白酶分泌也降低。
H2受体阻断药
1、西咪替丁 Cimetidine 2、雷尼替丁 ranitidine 3、法莫替丁 famotidine
局部润滑。
泻药应用注意事项
1.治疗便秘,尤其是习惯性便秘,首先应从调节 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着手。多吃蔬菜水果 等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2.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类型泻药。如排除毒 物,应选硫酸镁、硫酸钠等盐类泻药。一般便 秘,以接触性泻药较常用。老人、动脉瘤、肛 门手术等,以润滑性泻药较好。 3.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情况下不能应用泻药。年 老体弱、妊娠或月经期妇女不能用作用强烈的 泻药。
【不良反应】
少,发生率约3% 头痛、头昏、口干、恶心、腹胀、失眠; 偶有皮疹、外周神经炎等 连续用药不少于8周
三、胃粘膜保护药
胃粘膜屏障包括:
☆ 细胞屏障、粘液—HCO3-盐屏障。 ☆ 能防止有害因子损伤胃粘膜(导致出血、 糜烂、坏死等),粘膜上皮能迅速重建和再 生,有修复作用。 ☆ 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溃疡。
三硅酸镁
作用较弱而慢,但持久,在胃内生成胶状二氧化硅,对
溃疡面有保护作用.
氢氧化铝
碳酸钙
作用较强但缓慢,有收敛、引起便秘的作用.
作用较强、快而持久,可产生CO2气体,引起继发性 胃酸分泌增多.
碳酸氢钠
作用较弱、快而短暂,可产生CO2气体,能引起碱血症.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消化性溃疡发生机制-------天平学说
攻击因子
胃酸胃蛋白酶
防御因子
粘液和碳酸氢盐 细胞再生 胃粘膜血流 前列腺素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应答
H.Pylori
胃泌素 胆盐 酒精 某些食物 药物(NSAIDs)
消化性溃疡发生示意图
分类: 1、 中和胃酸 2、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3、 胃粘膜保护药 4、 抗幽门螺旋杆菌药
西咪替丁 Cimetidine 【体内过程】
口服后迅速由小肠吸收,生物利用度约为60~70%,
半小时即达有效血药浓度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除
脑以外),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5~20%,
t1/2约为2小时,有效血药浓度可保持4小时, 肝脏内代谢,主要经肾脏排出。
【药理作用】
1、抑制胃酸分泌 2、保护胃粘膜 3、其他作用:收缩血管、抑制心脏
米索前列醇 misoprostol
胃粘膜产生的前列腺素E可刺激胃粘液、HCO3-盐 分泌→维持粘膜细胞完整性。 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衍生物,保护作用 ① 减弱攻击因子:抑制基础胃酸分泌;抑制组 胺、胃泌素,食物刺激所致胃酸分泌;胃蛋白 酶分泌↓。 ② 增强保护因子:促进胃粘膜粘液、HCO3-;改 善胃血流量;增强粘膜屏障作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