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性认识天然气市场是天然气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也是天然气产业价值的最终实现环节。
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认清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规律,明确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
本文分析国内外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希望能对中国天然气市场未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1 国外主要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2]等报告数据,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伊朗、日本、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合计占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56%。
笔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3-9]认为,美国、俄罗斯、日本天然气市场已相对成熟,英国也是天然气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
各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见表1)。
典型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表明,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期最为复杂,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发展期可进一步分为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
在快速发展期,各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基本可以达到两位数,而在稳定发展期,消费增长率相对较低。
进入成熟期后,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见表2)。
表2各国情况表明,气源能否稳定供应、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政府政策是否支持、体制机制是否健全等因素会对天然气市场发展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2 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一般认为,中国天然气市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的发展起于改革开放。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天然气市场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高、管道建设规模逐步增大、天然气消费市场逐渐繁荣,已经初步具备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的能力。
2.1 天然气市场启动期20世纪50年代至2004年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启动期,天然气市场从无到有。
这个阶段天然气主要作为石油的副产品生产,气源市场小且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管网较少,累计建设天然气干线仅1.7万千米,消费市场集中在资源地附近,市场主要受国家管控,基本上是“以产定用”[10](见表3)。
2.2 天然气市场发展期状况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正式投产并商业化运行,拉开了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序幕[11],中国天然气发展正式进入发展期。
2.2.1 供应能力稳步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天然气供应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基础。
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
截至2017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为14.2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7.5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7%[12]。
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供应呈现“国产气为主,进口气为辅”的局面。
中国自产气以常规天然气为主,非常规气为辅,非常规气规模化开采的只有煤层气和页岩气。
在国内政策利好、改革持续发力、消费量稳步提升等背景下,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累计产量达1.36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0.4%,远高于世界年均增长率2.4%和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4.5%。
受国际油价等因素影响,2016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较2015年没有增加;201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149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
2017年,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产量分别为450亿、395亿、270亿立方米,合计占全国产量的76.3%。
2006年中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到2017年累计进口量0.45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1.6%。
2017年,中国进口天然气946亿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见图1)。
目前,中国天然气进口已形成“海陆并举”的格局。
2017年,中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首次超过管道气,占全年进口量的57.2%。
LNG进口主要来源为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管道气进口主要来源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缅甸等。
2.2.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成熟国家差距明显管线建设方面,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线累计增长5.3万千米,年均增长4077千米,逐步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陕京二线、三线、四线,“川气东送”,涩宁兰管道复线,忠武线等全国主要支干线和联络线,初步形成了全国一张网的局面。
2017年底,中国境内在役长输天然气管道约7.72万千米[14],基本满足现有天然气消费市场需求。
但中国每万平方千米管道长度约80千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4%、法国的12%、德国的11%,与天然气市场较为成熟国家差距明显。
管线“互联互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7年底,三大石油公司管网之间仅实现3处互联互通[1]。
2018年,中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超过10处,主要为中卫-贵阳输气通道联络增输工程、广西LNG接收站与中缅管道联通工程、天津大港枢纽站联通工程等,与《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15]提出的“到2025年逐步形成主干互联,区域成网的全国天然气基础网络”目标差距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储气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储气调峰系统以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包括调峰站)为主,气田调峰、CNG站、LNG卫星站等为辅。
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建有25座地下储气库(群),有效工作气量约11 7亿立方米,调峰能力约72亿立方米[16];已投产的LNG接收站共有15座,总接卸周转能力达5640万吨/年,全年平均负荷约68%[17]。
目前,中国储气库调峰规模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不足5%。
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一旦国家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储气库工作气量就需要达到年消费量的12%以上[18]。
截至2017年底,美国、欧盟、俄罗斯地下储气库规模分别占其当年消费量的20%、17%、19%[19]。
对比欧美各国,中国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与天然气市场成熟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2.3 消费市场迅速发展,产供储销体系不均衡不完善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49.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4.8%[2],天然气消费市场发展迅猛。
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23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3%,增量首次超过3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均衡的弊病逐渐显现,具体表现在勘探开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用户的管理不够精细等方面。
2017年冬季,由于国外管道气非计划减供、低温天气过冷过长等不可控因素,加上“煤改气”工程集中推进,天然气产业链多方面矛盾凸显,造成部分地区冬季供气紧张,甚至出现“气短”“气荒”。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均衡的问题,未来将会影响甚至制约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
2004年至今,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角一直是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而且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管输、消费等市场均有区域划分,用户很难对天然气来源、天然气输送进行选择。
此外,民营企业在勘探开发、LNG接收站建设等有限的天然气产业链环节也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2.2.4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缺少天然气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进入天然气市场发展期后,与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对应的政策也密集出台。
2011年至今,中国出台有关天然气市场的政策约75项,涉及天然气价格、生产、进口、储存、利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
“十三五”期间,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要政策如表4所示。
国内外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表明,国家的政策支持对市场发展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美国政府在2 0世纪70、80年代之后出台的436、636、637、2005、894号法令等[20],促使美国形成了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市场[3]。
日本政府自20世纪60、70年代起,对天然气市场立法,促进天然气消费市场扩大[7]。
迄今,中国还没有一部专门为天然气颁布的法律,监督体系也不完善,监管权分散在企业内部、国家部委等多个层级、多个部门,监管职能既相互重叠又存在漏洞,执法也缺乏力度,难以对天然气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3 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前瞻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8版)[21]、国际能源署《20 17年世界能源展望》[22]、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23]等报告预测,在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各国能源转型持续推动、技术和政策协同发力的基准情景下,世界石油消费市场将在2035年达到50亿吨左右的峰值,并持续保持至2050年;世界天然气消费市场将在2035年达到4.7万亿立方米左右,205 0年达到5.5万亿立方米左右。
3.1 天然气市场进入成熟期预判在世界能源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市场将于2035年达到39亿吨标煤(56亿吨标准油)的峰值。
中国天然气市场将继续快速发展,预计在2030-2035年达到天然气市场成熟期,天然气消费量将于2035年达到6100亿立方米左右,2050年达到6800亿立方米左右,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7%和15%。
2050年,中国天然气供应市场将呈现进口量与自产量相当、国产常规气量与非常规气量相当的局面,天然气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储气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天然气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1.5%[22],天然气消费507立方米/人[21],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3.2 成熟天然气市场应具备的条件一个成熟的天然气市场,必须具备天然气供应市场保障、勘探开发市场成熟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消费市场繁荣程度等基本条件。
3.2.1 气源供应相对稳定稳定的天然气供应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先决条件。
国外成熟天然气市场都有稳定的气源保障,气源既包括国内气田,也包括进口气源。
未来中国天然气供应市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将做到合作伙伴多元化、合作类型多样化[24];进口天然气实现管道气和LNG协调发展,长期贸易和现货贸易协调发展,进口量稳定,进口来源国家多元。
3.2.2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必备条件。
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不健全。
未来上中下游要实现一定程度分开,放开非自然垄断的天然气产业链环节自由竞争,允许第三方进入;在具有自然垄断的天然气产业链环节,严格监管,确保“合理收益”。
管道互联互通,在需要时应能双向输送、加压输送,储气调峰设施达到一定规模。
3.2.3 政策支持相对倾斜政策支持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保障。
为了促进中国清洁能源体系的建成,国家应对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政策支持。
在上游领域,逐步放开勘探开发市场,降低勘探开采税费,对进口气价过高部分给予补贴;在中游领域,核定管输成本,公平开放,引入各方资本;在下游领域,促进市场竞争,给予用户开户补贴等政策支持。
3.2.4 体制机制相对健全健全体制机制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要求。
深化中国天然气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还原天然气的商品属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