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毛利率”的概念是建立在“毛利”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毛利是“净利”的对称,又称“商品进销差价”,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后的余额。
某特定时期内的净利/ 纯利= 该时期内的毛利- 该时期内发生的相关支出(包括折旧)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在中国,工业品进销差价系指同种产品的出厂价与批发价之间的差额,这是批发商的毛利;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额称批零差价,这是零售商的毛利。
农副产品进销差价是指同种农副产品的产地收购价格与产地批发或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若毛利不足以补偿流通费用和税金,销售商就会发生亏损。
毛利率是指毛利占商品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的百分比。
毛利率一般分为综合毛利率、分类毛利率和单项商品毛利率,它们分别反映企业经营的全部、大类、某种商品的差价水平,是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和价格制订是否合理的依据。
毛利是商品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剔除其不含税成本的差额。
因为增值税是价税分开的,所以特别强调的是不含税。
1.毛利率计算的基本公式是: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2.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税率)3.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税率)4.从一般纳税人购入非农产品,收购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17%进项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5.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其从税务局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4%进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6.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时按17%交纳销项税额。
7.总的来说,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它本身并不影响毛利率,影响毛利率的是不含税的进价和售价。
要正确计算毛利率,只要根据其商品的属性,按公式换算成不含税进价和售价就可以了。
《毛利的计算题实例》1、毛利计算公式?1.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2.毛利率=(1-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2、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13.5元,不含税售价15元。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1.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2.毛利率=(15-13.5)/15*100%=10%3、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800元,含税售价990元,增值税率10%。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1.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增值税)=990/(1+10%)=900元2.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900-800)/900=11%4、已知某商品不含税进价30元,厂商折扣5%,增值税率5%,毛利率设定为10%。
请问该商品的含税售价是多少?(20分)1.扣除折扣,得到不含税进价=30-30×5%=28.5元2.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1+增值税率)/(1-毛利率)=28.5×(1+5%)/(1-10%)=33元5、已知某商品含税进价100元,厂商折扣5%,运输费用2元/件,增值税率5%,含税售价110元。
请问该商品的毛利率是多少?(20分)1.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增值税)=100/(1+5%)=95元2.扣除折扣,加运输费后,不含税进价=95-95×5%+2=92元3.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增值税)=110/(1+5%)=105元4.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5-95)/105=9.5%主营业务利润又称基本业务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得来的。
由于主营业务利润还未减去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尚不能完整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只是受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销售单价、销量变动的影响。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主营业务利润都是营业利润的主要构成。
对于把握公司盈利能力更有用的指标是主营业务利润率。
通过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公司盈利的变动趋势;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公司的相对盈利能力。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应是其利润总额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应是最高的,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相对来讲比重不应很高。
如果出现不符常规的情况,那就需要多加分析研究。
营业利润销售利润(Sales profit)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净收益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营业利润是企业最基本经营活动的成果,也是企业一定时期获得利润中最主要、最稳定的来源。
投资净收益指企业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后的净额。
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投资收益扣除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是企业利润总额的构成项目。
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大于帐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权益法记帐的股票投资、其他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增加的净资产中所拥有的数额等。
投资损失包括对外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少于帐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权益法记帐的股票投资、其他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减少的净资产中所分担的数额等。
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一般在“投资收益”科目进行核算,并分设“股票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其他投资收益”三个明细科目。
科目的贷方登记投资收益,借方登记投资损失。
企业损益表中,投资净收益单独在“投资收益”项目列示。
如投资损失大于投资收益发生投资净损失,在“投资收益”项目应以“一”号表示。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一项资产在取得之后的计量,即后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期末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是新会计准则下一个全新项目,其对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与应交所得税的影响需要根据持有期间与处置期间分别确定。
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便是其在该时点上的公允价值,与前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即公允价值变动金额需要计入当期损益。
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通知中明确规定在计税时,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予考虑,只有在实际处置时,所取得的价款在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才计入处置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仍为其历史成本。
因此,在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便存在一种“暂时性差异”,只有在实际处置后,该差异才会转回。
投资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回报。
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所分得的股利和收到的债券利息,以及投资到期收回在或到期前转让债权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等。
投资活动也可能遭受损失,如投资到期收回的或到期前转让所得款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即为投资损失。
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则为投资净收益。
随着企业握有的管理和运用资金权力的日益增大,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投资活动中获取收益或承担亏损,虽不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或劳务供应活动所得。
却是企业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比重发展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从表面上看,尽管企业投资的目的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说,企业考虑的是某项投资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投资收益是否超过资金成本,否则,这项投资就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
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不存在收益很大而风险很小的投资对象。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相互平衡,以期在一定的风险下使收益达到较高的水平,或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两种观念2010-2-3 11:4不详【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仍体现了收入费用观而非资产负债观,且其处理方法也存在一些不合理性。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过渡。
基本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资产或者负债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并将该损益在利润表中单列反映。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体现了收入费用观,这一做法抹煞了其经济实质,容易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一、收益确定的两种观念——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收益确定的方法有3种观念: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和非整体观[1]。
非整体观不必区分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只需定义资产、负债,但遭反对和批判。
因此,本文仅讨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
(一)资产负债观(Asset-liability View)资产负债观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观或资本维持观。
此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仅是资产和负债变化的结果。
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净资产相同的增加和减少被排除在收益的定义之外。
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要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其收益。
收益是企业某一期间内资产增加的净额,即“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资产增加”,因此,收益的确定就转化为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就应当作为收益确认。
(二)收入费用观(Revenue-expense View)收入费用观也称为收益表观或配比观。
此观点认为收入和费用源自合理配比的需要。
收益仅仅是一定期间收入和为赚取这些收入所发生之成本两者的差额。
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的确定主要强调实现的原则,即在会计上属于“已实现”和“已确认”。
任何未实现的收益是不能确认为当期收益的。
收益=收入(收入实现原则确认的收入)-为取得这些收入发生的成本。
其中,为取得这些收入发生的成本包括3种:直接因果的费用,如销售成本;系统和合理分配的费用,如折旧费用;立即确认的费用,如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收入费用观下,只确认由经济业务带来的现实收益,而不确认资产持有利得等未实现收益。
二、我国“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体现的收益观——收入费用观(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内容及账务处理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内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主要用来核算下列有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或金融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