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

地理基础知识大全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是空间(经度、纬度、海拔);宙是时间——四维(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及小行星带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月球中的 3He)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最大;四川盆地最小纬度:高弱或低强(正午太阳高度)海拔:高强或低弱(大气的削弱)天气状况:晴多阴少日照时间:长多短少太阳活动类型大气层结构标志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强弱气候耀斑色球最激烈电离层(无线电)太阳风日冕磁场(指南针)注:白天看日食;夜上看月食(3)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半径大于极半径,平均 6371Km地轴:北端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观察仰角=北半球地理纬度(举例)两极:所有经线都交于极点;纬度为 90;北极点只有南;南极点只有北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半圆——等长;指示南北方向;180;20000 Km;一度 111 Km 本初子午线:0 度经线穿过英国的伦敦经度:划分原则;东西经与东西半球;地方时纬线:东西方向的整圆,并与经线相互垂直——平行;从赤道(特殊纬线)向两极对称递减;指示东西方向(相对的,以劣弧定向);360;40000 Km 纬度:划分原则;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定向;最近航线;距离计算时区的划分;日界线(0 时与 180);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线速度与角速度)和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1)太阳高度:日变化:夜小于 0;日出、日落等于 0;白天大于 0;物体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相反正午(地方时 12 时)太阳高度: H=90°-│A±B│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A 为所求点纬度;B 为直射点纬度;A 与 B 同半球用减号,异半球用加号 0 时与 12 时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所差的度数与纬度所差度数相等日出、日落、正午太阳方向与物体的影子方向:(3.21-9.23)日出东北;日落西北(9.23-3.21)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21 与 9.23 这两天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太阳在正南或正北或正头顶;(影子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昼长=日落-日出;日出=12-二分之一昼长;昼长+夜长=24 (2)晨昏线过地心,是大圆;平分地球:与赤道相互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日出 6 日落 18;晨(昏)线的中点在赤道上纬度为 0 与经线相交:夹角=直射点纬度值范围[0°-23°26′] 与纬线:相切(两个;切点太阳高度为 0;切点纬度=90 °-直射点纬度值;范围[66°34′-90 °];切点地方时与极昼同半球为 0 时与极夜同半球为 12 时)相离:极昼或极夜相交:夹角=90 °-直射点纬度值范围 2、地方时: 3、沿水平自由移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不偏;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念偏向越大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方向:自西向东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周期:恒星年速度:近日点与远日点黄赤交角:决定回归线的度数,影响五带的范围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比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看教材练习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图(看教材练习描述)四季与五带的划分:思考:南北半球相反的地理现象 (4)宇宙探测宇宙探测的意义: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科技进步宇宙探测的现状。

世界中国 1957 原苏联东方号 1970 东方红号 1969 美国登月 1999-神舟系列 1981 美国航天飞机2007 绕月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CO2、O3、O2、N);杂质与水汽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各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逆温(使对流运动消失,大气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大气污染的程度;水汽不易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变差)晴朗的夜晚尤其是冬季、受寒潮影响、盆地地形、锋面附近易天成逆温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压线高高低低大气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形成低压,遇冷下沉形成高压)和水平运动(风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三个力)的成因: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记忆)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编者:无论冬夏昼夜长度之差也是低纬大于高纬]。

一般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2℃ 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 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汇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

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空气的调节,白天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

.[编者:山顶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易与地面形成频繁的热交换;空气流动性强等原因而日较差较小] 。

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

(4)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不论什么地方,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年轻差。

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而异。

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 1~2℃;仅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一般可达 10~20℃;高纬度地区可达30℃以上。

低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很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故气温年较差很小。

中高纬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冬季则相反。

因此,冬夏获得的热量其差别很大,故气温年较差则大。

同一纬度,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大,海洋上则小。

中纬度的内陆,气温年较差可达 30~40℃,海洋上仅 10~15℃。

因为海陆物理性质不同,致使海洋增温和冷却缓慢的缘故。

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又随地形和地面状况而不同。

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凸形地小于凹形地;植被覆盖地区小于裸地。

中国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情况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受纬度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季节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受地形地势影响,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一致,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等温线弯曲或出现闭合,向低温弯曲为山谷,向高温弯曲为山脊,闭合中心气温值低为洼地或盆地,中心气温值高为山地;受洋流影响,沿岸地区等温线向洋流流向处弯曲,大洋中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受海陆分布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中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白昼比南方短,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南方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南方受地形阻挡,冬季风影响小);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获得的太阳辐射与南方相差不大;且南方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削弱较多) (3)大气降水降水的时间变化。

中国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国的雨带 5 月份在华南登陆即在南岭以南地区,6 月份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7、8 月份推进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天气此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有效的缓解当地的旱情,9月份雨带退出东北、华北、西北,北方雨季结束,回到南方,10 份退出中国大陆),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东部地区的水库,蓄水池,西北地区的地窑等)解决;空间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除以上两者外,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农业上采取节水技术,工业上采用水的循环再利用等。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影响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地区少雨,副热带地区大陆多西岸及内陆少,中纬度地区东西多中部少;地形的影响迎风坡多背风坡少;海陆位置的影响距海越近,水汽越多,降水越多,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受洋流的影响暖流增湿降水多,寒流减湿降水少等 (4)天气、气候与人类锋面:下部为冷空气,上部为暖空气;冷锋(快行冷锋和慢行冷锋)与暖锋的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各地风向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旋(低压糟部产生锋面东侧暖锋,西侧冷锋);反气旋(高压脊线不产生锋面)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常见气候类型的判断三步走、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分布地区、植被及自然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影响太阳辐射,决定温度带,是最根本的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除此外,下垫面性质、洋流、地形、海陆位置等,使气候局部地区发生变化。

光(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有机物积累多)、热(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植物生长期越短,生长季节越长)、水(降水与光照负相关、水源)、风(风与城市规划(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一种主导风向的布局在下风向如西风带、信风带;季风区布局在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此外布局有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