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淡小学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语言的恰当使用

浅淡小学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语言的恰当使用

浅淡小学课堂中教师激励性语言的恰当使用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语言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准确生动的语言,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师用语与课堂学习效率是密切相关的。

激励性语言是教师口语艺术中最富有激情,同时也是运用极其广泛的一种教学语言。

这种语言一般从正面入手,运用期待、赏识、引导、谅解、表扬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是一种关怀性的教育语言。

如果激励性语言运用得当,则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情感因素的正面影响,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然而,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小学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语言的同时,却走进了多种误区,存在着滥用、错用激励性语言,或是运用的时机不准确,方法不恰当等问题。

因此,本人将试着从几个方面,浅论小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的几点反思。

以期能够优化教师的课堂用语,并真正发挥小学课堂中教师引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恰当运用引言:曾经听过多次这样的课,授课教师自始至终不断地学生说:“你真棒!”“你太聪明了!”“大家给他掌声。

”“我很欣赏你。

”之后,课堂上响起了掌声,孩子得到了奖品。

可再细看被表扬的人,往往没有流露出极大的喜悦,之后的表现也并未更积极。

与学生打了十年的交道,让我了解到每一个儿童都渴望着被他人欣赏与肯定。

为什么有的课堂上学生对于激励无动于衷?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课堂激励性语言没能发挥出其该有的作用呢?我们的教师的激励性语言真正都说对、用对了吗?一、当前小学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的几个误区1、滥用激励性语言激励性语言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催化剂。

正因为如此,在一时间,课堂上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你真是天才”……甚至错了也还来一个“安慰奖”。

时间一长,往往会发现:教师的表扬依然热情洋溢,而学生的反应却日趋冷漠淡然。

这是因为,长时间将单一的评价手段运用于固定对象,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了饱和。

过分夸张的表扬也使学生感到教师言语的“言不由衷”。

表扬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

2、错用激励性语言有的教师的激励用语言过其实,一个学生的作文写得不错,老师对他说:“你写得太棒了,你富有创造力,我愿做你的第一位读者。

继续努力下去,你以后一定是个文豪……”小小的进步给予如此奢侈的夸奖,一下子抬得这么高,下一次他进步更大怎么办?再者,激励语言不能回避客观存在的错误。

在一堂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想像狂风吹过柳树林的景象。

一位学生说:“一阵狂风吹过,白桦树微微晃动,树叶慢慢地落下来,湖面上荡起层层涟漪。

”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之后,老师不假思索地说:“你真棒!你的想像具体、合理,很好!”有常识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偏离了生活实际的常识性错误。

教师这样不加辨别地一味叫好,也许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还有,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含糊不清。

有教师在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会简单地说:“好。

”然后示意该生坐下,接着让其他学生继续发言。

老师没有给予学生单独的评价。

最后,老师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讨论就到这里。

”好在哪里呢?十分含糊。

这让学生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分出优劣、明确方向。

那么,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教师究竟该如何适时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呢?二、激励性语言的恰当运用1、不同时机,善用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运用激励性语言的一些策略,而且应该把握好运用激励性语言的时机,及时适时地表扬、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1)在学生质疑时激励“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质疑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

传统观念认为知识是静止的、独立于个体存在的,但实质上并非如此。

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应只是被动的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复制,而要主动建构新知,并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无疑为学生质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在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时激励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成有用之人的潜能,教师一定要像园丁爱护小树苗一样呵护他们。

作我们总有突发奇想和自己的“灵感”闪现的时候。

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帮助他们去捕捉。

有时,学生有价值的想法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是因为受到认知的局限。

教师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及时鼓励和鞭策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

(3)在学生出现困难时激励教师做到这一点,对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多数是他们未知的部分,都需要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是非常正常的。

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好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跨过自己心理的障碍和思维上的“坎儿”。

(4)在小组合作时激励《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学的主要方式。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组织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发现:高段的学生不愿意合作,低段学生不善于合作。

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激励。

如“比一比哪个小组最懂得合作”,“看看哪个小组配合得最默契!”虽然从目前的阶段来说,我并没有更有效的方法能解决课堂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但我想,即使是一个赞许的目光或者一句真诚的表扬,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表现认真学习的态度。

2、不同对象,个性激励。

在《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尤其是对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应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例如一些有进步愿望,但能力、自信较差的学生,教师应采用谅解式激励语,体谅他们的难处。

可以亲切地说:“你知道吗?你这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你已经非常尽力了,不要急,效果要慢慢显现出来。

”“学习也像龟兔赛跑,暂时的落后不要紧,只要你咬紧牙关,迎头赶上,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你的!”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勤奋学习,使他们对老师产生特别亲近的感情。

这种特殊的师生情感,很容易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心里乐意接受老师的安排,并心甘情愿地按老师所期望的要求去做,使自身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对一个学习不错,但平时很少说话的学生在被老师指名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这时教师可以说:“你坐下吧!以后要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如果是这样平淡的评价,这个学生可能就再也没有回答问题的信心了。

若换成“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咱们大家等他再思考一下,好吗?”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既是一种信任,又是一种鼓励,学生可能会由此而敢于说话了。

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做一个细心的教师,找准每位学生的“独特之外”,个性化地对学生作出积极的评价,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进取。

3、不同方法,巧用激励。

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下的几种激励性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1)竞争激励法。

这个方法在低段课堂中是常用的,效果也比较突出。

教师常会说:“比一比,看哪一个同学最守纪律?”“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个同学做得最好?”“别大意,别人正准备超过你们呢!”通过小组竞争、个人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本领,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超越他人、战胜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目标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因为目标是刺激人们引起需要的一种诱因,它能给人带来希望,使人产生争取达到目标的强烈愿望,促使人们不断去努力,通过努力以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实际教学中,教师既可在授课之初明确提出目标,使之贯穿整堂课。

也可在某个教学环节中提出阶段目标,激励学生完成课堂任务。

(3)榜样激励法。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小见大,准确树立榜样,为教学服务。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根据课堂生成,适时适机地灵活使用激励性语言,这是由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多变性决定的。

三、运用激励性语言的几个注意事项当然,要想把激励性语言用得巧、用得妙,使之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l、公开与私下相结合。

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公开表扬效果较好,而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身旁低声称赞可能比在全班面前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样做会避免他陷入被同学议论、讥讽的尴尬。

除与学生个别沟通时进行激励外,有时在人多的场合,教师同样可以在走动中使用耳语、轻声告白、暗示等方法激励学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形成一种互尊、互爱的良好氛围。

2、激励与批评相结合。

教育教学中当个别学生出现行为偏差时,应予以适当的批评,应坚持“建立和谐关系”和“适度批评”相一致的教育原则,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既要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又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尊重,学生行为出现偏差,教师的严格要求是一种终极关怀,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

3、个体与全体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创新思路、独特见解出现时,教师应及时使用激励性语言,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同时也更要注意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这样可以使激励的价值得到“增值”,使更多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成功,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认为,只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使用,只要激励性语言在使用之后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那么这就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激励性语言。

总结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激励性语言,正是以激励为手段,以语言为载体,充分显示出它在教学中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感受,给予更多的激励,鼓励多方面的心灵交流,将教师对学生的爱、信任和期待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诉诸学生的感官。

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不断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