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学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要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作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称,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川芎、黄连、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和砂仁等等。

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2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3火制:炒(分为炒黄、炒焦、炒炭)、炙、烫、煅、煨(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至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

4水火共制:煮法、蒸法、炖法、潬法5其他制法:制霜、发酵、精制、药拌四气:就是指寒热温良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性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倾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多用治热证、火证、咳喘、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甘:“能缓、能和、能补”,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方面。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写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涩:“与酸味要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出血等证。

其中,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

升降沉浮:使药物对人体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配伍的内容:㈠单行:就是用单一药物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㈡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㈢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㈣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㈤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㈥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够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㈦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避免配合使用。

“十八反哥”: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和看顺逆,炮熞炙烰莫相依。

中药的剂量: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为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克;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克,粉类药物1~3克,有毒药物0.002~0.9克,饮片9~15克。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中药煎煮法: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水量为第一次的1/3~1/2。

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煮法比较特殊,归纳起来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法。

服药方法:汤剂、丸剂、散剂、粉剂、膏剂、冲剂、糖浆剂。

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也叫发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着。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故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主治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麻黄药性:幸、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桂枝药性: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着,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药性: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生姜药性: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应用: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香薷药性: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荆芥药性: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外感表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防风药性: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痛,止痉。

应用:外感表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

羌活药性: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白芷药性: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细辛药性:辛,温。

有小毒。

归肺、肾、心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藁本药性:辛,温。

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湿痹。

苍耳子药性: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应用: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

辛夷:药性: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应用:风寒感冒,鼻塞、鼻渊。

葱白药性: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应用:风寒感冒,阴盛格阳。

鹅不食草药性:辛,温。

归肺、肝经。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应用:风寒感冒,鼻塞不通,寒痰咳喘,疮痈肿毒。

胡荽药性: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应用:麻疹不透,饮食不消、纳食不佳。

柽柳药性:辛,平。

归肺、胃、心经。

功效:发表透疹,祛风胜湿。

应用:麻疹不透、风湿瘙痒,风湿痹痛。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幸苦而偏寒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较缓和。

主要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薄荷药性: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肋痛。

牛蒡子药性: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蝉蜕药性:甘,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喑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

破伤风证。

桑叶药性:甘、苦,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情感润肺,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药性: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疮痈肿毒。

蔓荆子药性: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柴胡药性: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生麻药性: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葛根药性:甘、辛,凉。

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血热痢、脾虚泄泻。

淡豆豉药性:苦、辛,凉。

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应用:外感表征,热病烦闷。

木贼药性:甘、苦,平。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风热目赤、迎风流、目生翳障,出血证。

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主要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本来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以清泻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着。

石膏药性: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证,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寒水石药性:辛、咸,寒。

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热病烦渴、癫狂,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

知母药性: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芦根药性: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渴,利尿。

应用: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肺痈吐胧,热淋涩痛。

天花粉药性: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胧。

应用: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竹叶药性:甘、辛、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热病烦渴,口疮尿赤。

淡竹叶药性: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