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浮游动物调查研究摘要为初步了解研究水生动物的手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有关水生动物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本实验对内的一个池塘内的水体浮游动物展开调查。
研究了该水体中水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种类密度。
实验表明:该水体中存在多种水生植物和水体浮游动物。
其中以尾裸藻为优势物种。
关键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种类密度A research of the zooplankton in XXXXAbstract In order to learn the means and methods of study the zooplankton;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work which is studying on the zooplankton.In this Experiment,Survey the zooplankton which is in a pond of XXXX.Study th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ensity of zooplankt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a variety of aquatic plants and zooplankton . And the dominant species is Euglena caudata..Key Words zooplankton;species composition;species density1 前言1.1 浮游动物概念及其功能特点1.1.1 浮游动物概念浮游动物是指悬浮于水中的水生动物,它们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很弱,不能做远距离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身体微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它是生态学名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刘健康,1999)。
1.1.1.1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由单细胞构成的微小动物,有些种类形成群体,群体中的单个虫体都是独立生活的,以伪足、纤毛和鞭毛为主要行动胞器,典型的原生动物的原生质是透明的、无色的,许多原生动物因摄食许多食物呈多种不同的颜色。
原生动物最小的仅为5μm,最大的有5mm,但大多数在30-300μm之间,有各种不同的体型,但大多数是球形、卵圆形或有些扁平。
根据Honigberg等1964提出的分类主张,淡水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属于两个亚门,两个总纲。
1.1.1.2 轮虫轮虫是最小的多细胞动物,隶属于线形动物门,轮虫纲,但目前有关轮虫类的分类存在较大的争议。
轮虫体长在45一2500um之间,一般为100一500um,可分头、躯干和足(或尾)几个部分。
轮虫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有三个:.●身体前端或靠近前端存在一个有纤毛的特殊区域,叫做头冠(Corona)。
头冠上的纤毛经常摆动,形如毡轮,故名轮虫;●在口腔或口腔管下面的咽喉部分,有一个膨大的咀嚼囊。
囊内有很发达的肌肉,并有一套由角质化的砧板和糙板组成的咀嚼器;●排泄系统是一对盘曲、纵长的原肾管,分列于身体两侧,管的末端有焰细胞。
轮虫分为2个亚纲,3个总目。
大多数浮游性轮虫是世界性种类,目前全世界己被描述的种类达2000种以上,我国已报道的轮虫也己超过400中,且其中多数为淡水种类并营附生生活。
1.1.1.3 枝角类枝角类,俗称水蚤或红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
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一般体长为0.20一3mm,最大的透明薄皮蚤可达18mm长。
枝角类的主要形态特征有五个:●体短,左右侧扁,分节不明显;●有两瓣透明的介壳包被于躯干部的两侧;●头部有显著的黑色复眼,并带有水晶体;●第二触角发达,呈枝角状,为浮游和滤食的主要器官。
第二触角双枝型,并有羽状刚毛。
内外枝节数以及游泳刚毛的排列因种而异,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直接发育,无变态(薄皮蚤例外)。
据统计全世界总计有枝角类11科,约440种。
分布于我国的枝角类有9科,136种、枝角类分布广泛,无论寒带、温带及热带均有分布。
1.1.1.4桡足类桡足类是一类小型的甲壳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体长在0.30一3mm之间,一般小于2mm。
身体窄长,体节分明,一般由16或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若干体节的相互愈合,其实际体节数目不超过11个。
躯体可分为较宽的头胸部和较窄的腹部。
头部有1眼点和2对触角与3对口器,胸部具有5对胸足,腹部无附肢,身体末端具有1对尾叉,雌性腹部两侧或腹面常常带1个或1对卵囊。
桡足亚纲共分7目,淡水自由生活的桡足类隶属于哲水蚤目,猛水蚤目和剑水蚤目(刘健康,1999;章宗涉等,1991)。
1.1.2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功能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中的重要一环,在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能量传递和物质转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浮游动物既能以浮游植物、细菌、碎屑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的食物,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此外,浮游动物还可通过排泄和分泌作用,参与水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一些浮游动物对污染物极为敏感,且有积累和转移作用,从而使它们在生态毒理和水环境保护等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利用浮游动物群落能确切反映水体的质量,目前应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变化以及优势种分布情况特征的变化监测和评价河流污染程度和自净作用,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黄玉瑶,2001)。
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差异、种类数目变化、个体数量变动及生物量分布、多样性指数的增减等被认为与水体营养水平有关系,并且也是水体性质的体现,例如水体温度,pH,溶氧度,透明度以及光强变化等。
1.2 研究水体的概况本实验中的水样于XXXX的池塘中采集。
该池塘位于我校东北方向边际。
池塘基本呈现长圆形,长约20m,宽约8m。
经了解,该池塘是学校人工改造所成,用于污水处理厂的中水临时储存。
当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中水供过于求时便将其投放到该池塘,需要时再去汲取。
所以我们看到该池塘四周均被山地所围绕,且在周边种上了干香柏,比较利于储水。
我们进行实验时正值干旱时节,可是由于该池塘有利的地势,其内仍有储水。
该池塘边缘长满了铁线草,偶有水花生生长。
池塘中还有大量水草生长,其中眼子菜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金鱼藻生长。
池塘中生活有鱼,虾,河蚌,以及螺蛳等。
观察可看到该池塘的水清澈见底,采集水样时用透明盘测得该池塘的水体透明度为50cm,采集水样时水温为15℃,pH 为6.0。
1.3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和内容1.3.1 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水生动物是指生活于海洋和内陆水域中的动物,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类群。
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水生脊椎动物,其种类繁多、生态各异。
水生动物学是研究水环境中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水生动物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利用水生动物资源,维持水体正常的生态平衡。
本实验旨在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及实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使我们掌握常见水生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主要特征、分类等基本知识,学会各类水生动物标本的采集、固定、保存和观察方法,掌握生物图像拍摄技巧,掌握水生动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编制方法等。
总之,通过实验,使我们初步了解研究水生动物的手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有关水生动物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1.3.2 本实验的内容该实验的重点是浮游动物调查研究,学会对水样中的浮游动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并对底栖动物调查研究做一般了解。
2 材料及方法2.1 样品的采集2.1.1 采样时间于2012年4月10日和2012年4月17日两次进行采样。
由于前一次采集主要目的是熟悉操作过程,并且时间有限,所以采集后并未对水样进行定性观察,定量采集的水样用福尔马林固定后一周进行观察。
浮游动物的定性研究所用水样为4月17日所采集的。
2.1.2 采样地点水样采集于XXXX东北边界的池塘内,全班一共六个组,各组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进行水样的采集。
2.1.3 样品采集2.1.3.1 水样的定性采集各组在各自的采集点用25#网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13#网采集枝角类、桡足类。
采集时,将采集网完全没入水中,以缓慢速度在水中做“∞”拖拽约3分钟,然后收集采集杯中的水样,收集约100mL后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
2.1.3.2 水样的定量采集2.1.3.2.1 浮游动物定量水样的采集方法介绍定量水样的采集应从以下五方面考虑:●采样点的选择:由于水面大小、水深、水流等条件不同,不同水域的采集点的选择也有差别。
有条件时采样点可适当多设一些,一般情况下应顾及水体中。
●采样层次的选择:凡水深不超过2m者,可于采样点水下0.5m处采水;水深2~3m以内,应于距底0.5m处另采一个水样;水深3~5m时,则在中间水层(1.5~2.5m)再增加一个采样点;水深超过5m时,每隔2~5m(根据深度)采一个水样。
深水湖泊、水库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采样层次。
●采样次数的选择:采样次数可多可少,有条件时还可逐月采样一次,一般情况可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或夏末秋初各采一次。
●采样水量: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水样1L,加入4%的福尔马林液固定。
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用大容积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10L,用13#网过滤浓缩至100mL,加入4%的福尔马林液固定。
2.1.3.2.1 本实验定量水样的采集由于该实验学时有限,故采样只进行一次。
此外,采集地水深未超过1m,故采样层次只设置了一个。
该实验全班分组进行水样的采集,最后实验结果全班共享,所以每个组也只选择一个采集点。
用1L采水器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定量水样1L,分装于瓶子中带回实验室。
采集枝角类、桡足类定量水样10L,在现场用13#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至100mL带回实验室。
2.2 样品的处理定性水样采集后带回实验室即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定量水样采集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固定。
其中采集原生动物、轮虫和无节幼体的1L定量水样加入4%的福尔马林液固定一周。
进行定量实验前用虹吸方法,浓缩至10~20mL。
采集枝角类、桡足类的定量水样100mL,加入4%的福尔马林液固定一周。
进行定量实验前用虹吸方法,浓缩至10~20mL。
然后取浓缩后水样于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3 物种鉴别物种鉴定时取定性水样于显微镜下观察,然后对比《淡水微型生物图谱》这本书上的图片以及文字描述,以及老师的指导对所看到的微型生物进行鉴定和拍照。
2.4 个体计数2.4.1 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的计数将浓缩水样充分摇匀,吸出0.1mL注入相应容量的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全片计数。
对于不易分辨的种类,转用高倍镜鉴别。
每样品计数2片,取平均值,然后按浓缩的倍数换算成1L水中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