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科学基础7(第七章)

自然科学基础7(第七章)


(2)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 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 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 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节
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例题: l.何谓温室效应?它有何严重后果? 答: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它能 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 温增高;有类似玻璃窗和塑料棚的作用,对地 面保温,使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形成 温室效应。 它的后果使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城市受淹;食用盐碱化沙漠化;加 速自然灾害频发、流行疾病肆虐等。
二、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1、具体分析几个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 什么?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 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 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2、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四个方面分析,比较突 出 的是:(1)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2)经 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3)城市人口膨胀、 城乡矛盾激化;(4)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人口过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发展中国家 更为明显,特别是对环境和就业问题是很突出的,老 龄化则是潜在的极大危险。
三、人类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 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 动态平衡联系。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 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 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 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 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生态失调。
4、试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答: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 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 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 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 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 后果。
请欣赏
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 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 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 级消费者。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联系实 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 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 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 尽,因此流动的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 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 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 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 不息。
4、如何对待世界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 社会生产力,增大养育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控制 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稳定人口。要强调两个方面 的努力,缺一不可。即既要发展,提高生产力,就 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要控制人口增长,不让发展 的成果让过多的人口所抵消了。 5、我国人口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重视我国的人口 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任务。 6、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有环境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 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 ②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③还有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三个方面。 2、生物影响环境 (1)改变大气成分 (2)影响水循环 (3)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 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是功能,即成为 物质和能量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①它突 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 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③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 均等,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⑤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3)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 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 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 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 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 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生态系统结构 教材上的“生态系统结构”表
绿色植物 生产着 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 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中型肉食动物 四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 生态系统 温度、光 非生物成分 土壤 有机物等 (自然环境) 水、二氧化碳、氧
自然科学基础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辅导 曹凤云 xxddcfy@
第一节
1、环境及其作用
人类生存的环境
(1)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 和有机环境(生物); 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
一、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1)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与世界人口各发展阶段类似,即 缓慢增长—稳定增长—迅速增长的过程,我国人口演变数千 年中也经历了从缓慢发展、起伏增长、迅速发展到人口膨胀 的过程。 (2)分析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灾荒战争对人口波动 的重要作用。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对比解放初期在人口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计划生育开展以来 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和平安 定的环境使人口增加有了可能,但人类能够控制自身数量的 增长,关键在合理的对策。 (3)我国人口状况的三个特征,即增长快、基数大、将老 龄化。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 显的层序性,在每个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 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 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 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 ①陆地生态系统,②海洋生态系统,③淡水生态系 统。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水污染与环境保护 3、土壤污染与防治 4、噪声土壤污染与防治
三、发展与环境 1、传统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但必须加强环境 与资源的保护、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主要观点。因 此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 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 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 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 1、温室效应: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 气中增添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 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 对地面保温,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2、对土壤的影响: 了解造成的原因,如土壤退化的原因 就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 和森林的砍伐。 3、对水资源的影响 (1)淡水资源有限, (2)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4、对生物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和追求的目 标是什么? 答:概念: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 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 决策的基础上。 (2)目标: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 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 行的? 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 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 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 能量不能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是 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 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 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 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