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咏华山
2.给括号中的拼音加上声调。
华(hua)山中华(hua)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太阳和白云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解读、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华、齐、岁、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爬过山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座非常值得去游览的名山,叫华山。板书:华山,领读“华”,第四声,学习生字“华”。
(2)真是一首好诗啊!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用吟诵诗歌来赞美华山就叫咏华山。一起来读课题。(补充释题)
(3)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寇准从小就这么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才成为了宋朝非常有名的宰相。)
9、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1)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登华山》不另外计算自然段。)
三.学习生字词
1.卡片出示生字:“华、齐、岁、与”,指名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认识偏旁“山字头”。
4.开动脑筋记生字。
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代”“称”左窄右宽,左让右。
“间”居中,左右各半,“门”里加个“日”。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山河的古诗。
2、出示:《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指导朗诵。
3、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登华山》。
2、(出示华山风景图)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
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1)从“啊”字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指名读。强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再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华山的高。
3、第二段中还有很多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请你们读读这一段,找出有关句子。
5.“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了课文你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过渡:谁咏华山?为什么咏华山?他是怎么咏华山的?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提问:谁咏华山?(寇准)为什么咏华山?(华山高)他是怎么咏华山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教师讲寇准这首诗的题目是《登华山》。
(1)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不过还得理解它的意思。理解古诗有两种方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练一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诗句的意思。
(2)分句交流。理解“齐”、“举头”、“回首”的意思。
(3)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看小朋友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下这首诗。
3.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4.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yǒnghuàdǐng chēnzàn jiānnán yǔqí
咏华山 山顶称赞艰难与齐
Yínsòng Jīn sòngdài kòu yán
吟诵情不自禁宋代寇准沿着
(6)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那太阳和白云在哪?(指名学生到台前贴图片)
(2)他贴的对吗?为什么?圈点“那么近”练读。白云为什么贴在这儿?山腰间在哪里?圈点“山腰间”这就是山腰间,读。只贴这一朵白云行吗?“朵朵”说明了云多,圈点。谁来读句子,齐读。
年级
一年级
主备人
赵容
所在学校
吉花小学
单元
第四单元
课题
9、咏华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生词,认识2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展示资料,加深体验
1、1、课后,小朋友们一定收集到不少关于华山的资料和图片吧,请大家互相交流,进一步了解华山的壮观景象。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
3、指名反馈。
4、华山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华山玩一玩。
三、赏识鼓励,指导背诵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背诵任务完成的最好,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学生自由阅读)
4、交流。
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1)指名读。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出示华山风景图)华山周围的山多不多?句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的?(“远远近近”)
(4)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画,边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5)指导朗读这句话。
2、指名背诵古诗。
3、表演背诵古诗。
4、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5、指名分自然段背诵课文。
6、齐背课文。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代、称、间,集体认读,教师强调要点。
“称”是翘舌音,还是前鼻音。
2、再读,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3、认识偏旁“禾木旁”。
4、指名说说这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2.(出示华山风景图)请大家看这座山(指图),这就是华山。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老师吟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喜欢这首诗吗?这首诗是古代一个7岁小孩写的。4.你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为什么写这首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24课《咏华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老师吟诵得好吗?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还有要注意在吟诵古诗时声音要有高有低,很有节奏的。)
(6)你们也来吟诵吧,可以自己,也可以和同座位两个人,还可以在吟诵的时候加上动作和表情。
(7)指名试背(带上动作表演)。
8、学习三、四自然段。
(1)这首诗短短的2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壮美,它可真是一首好诗啊!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谁来当当先生,来夸一夸他。能加上动作吗?
(2)收集更多有关描写山的古诗。
六、板书设计
25咏华山
太阳、白云贴图白云低
华山简笔画图红日近
高 除了……都……
艰难地爬登
通过教师情绪饱满的范读,使学生能在学习之始,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感情。
带着问题听读,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指导朗读,引导想象,在读中、说中,了解华山的高。
(3)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艰难”)华山有2千多米,约600多层楼那么高,要爬上去容易吗?(指导朗读)
(2)华山高不高?再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这三句话写出了华山非常高,大家再把它们连起来读一读。
6、如果你现在就是小寇准,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7、你们被华山的景色迷住了,不由自主地就想赞美,这种感受就是“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赞美华山的是一首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齐读)
换一换:华,“花”字去掉上面的“草字头”,下面加个“十”。岁,“多”字上面的“夕”换成“山”。
加一加:齐,“文”字下面加上撇和竖。
部件法: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
5.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照样子,按笔顺描写。
(3)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图文结合,读中理解、感悟。
借助形象的简笔画帮助理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借助文中优美的文字来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华山,在收集、整理资料中,增强学生对华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掌握这三个生字。
教后反思
2、布置作业。
(1)组词并造句。
齐()
岁()
与
(2)收集华山的资料和图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学习生字:“代、称、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一读。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底。
3、3、教师小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宋代的寇准七岁时登上华山所作。它不仅让我们见识到了寇准的才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华山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