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

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字词注音、释义
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
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
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
(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
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
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
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
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
开篇收束全文。

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
了形式美。

”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

“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
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

(二)、桥之美(作者:吴冠中)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
效果。

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
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
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
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
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
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
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
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
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此外,独特的量词的选用,准确
地写出了景物的形态,使人如见其景,惹人遐想。

如“一带山峦树木”、“一围灰色的梦的围墙”、“几组台榭楼阁”、“一两点灯光”、“一列月牙形的长廊”、“一滩亮闪闪的白金”等。

叠词的使用,也使文章增添了柔美灵动之感,富有韵律之美。


“悠悠地”、“参差差”、“毛绒绒”、“袅袅婷婷”等。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作者
斯妤,女,当代作家,中国
散文
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写作,著有散文集、小说集二十多部。

代表作有散文集《斯妤散文精选》、《两种生活》,小说集《出售
哈欠的女人》,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

1993年获“庄重文
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同年10月获“当代女
性文学创作奖”,并曾获国内多种散文奖。

其散文既先锋又典雅,
既绮丽又深情,小说则奇谲诡异,灵动饱满,熔沉重与幽默,悲剧
与荒诞,现实与幻想为一炉,令人耳目一新,深受青年读者和知识
女性欢迎,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介绍到国外。

现居北京专
业写作。

斯妤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即以迥异于杨朔、秦牧等前辈风格
的新锐散文登上文坛。

90年代初,她创作了一批怪异荒诞,充满象
征意味的先锋散文,并迅速赢得了读者。

斯妤的散文写作涉及普通
人的普通生活,比如,描述日常世俗生活中的母与子、关注幼儿园、雪、老屋、柴米油盐的境界、足球、规则、生病、嫉妒等日常生活,尖锐指出“爱情就是大恸之后的心头空白”。

.在小说领域,她以
中篇小说《红粉》,《梦非梦》,《出售哈欠的女人》及长篇小说《竖琴的影子》等蜚声文坛,被评论界冠以“幻想写实主义”称号。

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读到对人间亲情的眷恋,对故乡山
水的热爱,对世事人情的思考,也可以从中读到青春的美丽梦想,
生活的波澜曲折,思想的无疆域的驰骋,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
情感,敏锐细腻的感觉体验,又都贯穿着作家一颗追求善,追求美
的心灵,一种面对现实,追求真实的精神境界。

有评论称,斯妤的
散文具有“宁静的力量”,在大量浮躁的散文泛滥之时给读者带来
了一分清凉。

(二)关于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故宫西北,是我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一处古
代帝王宫苑。

素有人间“仙山琼阁”之美誉。

这里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皇家“离宫御苑”。

明、清两代,北海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清乾隆年间大规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那时所建,基本上已是现在的格局了。

北海全区可分为琼华岛(即课文中的“琼岛”)、团城、北海东岸
与北岸四个部分。

琼华岛是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造景繁复多变,堪称北海胜景。

东部以佛教建筑为主,永安寺、正觉殿、白塔,自
下而上,高低错落,其中尤以高耸入云的白塔最为醒目;西部以悦
心殿、庆霄楼等系列建筑为主,另有阅古楼、漪澜堂、双虹榭和许
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径等建筑。

北海东、北两岸有建筑群多处,各具特色,有画舫斋、濠濮涧、静
心斋、天王殿、小西天、五龙亭、九龙壁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


海南为屹立于水滨的团城,以永安桥与琼华岛相连;团城上的建筑
按中轴线对称布置,主殿承光殿位于中央,规模宏大,造型精巧。

北海公园的面积为6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9公顷。

总观北海
全园的建筑布局,是以白塔为中心,以琼华岛为主体的四面景观。

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内藏有喇嘛经卷和衣钵等。

四周
殿阁相连,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湖东岸、北岸有几处庭院、寺庙建筑。

湖边的五龙亭似飘若动,构成了北海的又一独特景致。

位于北
岸的九龙壁更是气势磅礴,为中国仅有的三个九龙壁之一。

园中的“仿膳饭庄”以经营清宫风味菜肴著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