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一种方案)综述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一种方案)综述
• 本研究要求整篇报道以自杀为新闻价值的落点,若仅仅是 报道中提及“自杀”字样,而并非以此议题为主则不在搜 集之列。 • 政治性自杀,宗教性自杀,邪教性自杀 不在本研究之列
选择样本——目标媒体的选定
• 考虑因素:
• • • • 以报纸为目标媒体 地方性报纸和全国性报纸兼顾 参照系 代表性
• 媒体选定
研究问题和假设
• 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 •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媒体自杀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来讨论 三个问题: 1自杀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特征 2自杀新闻呈现的自杀特征 3自杀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 研究假设:媒体对自杀新闻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的自杀情况 相符(或不相符)
界定研究主体--“自杀新闻”的概 念
2003年4月1日 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
• 本研究的四份目标媒体中《南方周末》,《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都对其进行了报道,而且《新华日报》《扬 子晚报》在事件发生后几天进行了连续报道
对自杀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案例简介
• 该案例通过对2000年至2003我国四份报纸《人民日报》 (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 的自杀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自 杀议题。
主要内容类目
• 自杀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特征
• 自杀新闻呈现的自杀特征 • 自杀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构建内容类别(1)
• 要保证内容分析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除了取决于 样本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外,在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研究 的类目建构是否合理 • 被统计项目的类别划分必须遵循详尽无遗并且互相排斥的 原则
构建内容类别(3) 自杀新闻呈现的自杀特征
•自杀行为的结果
自杀身亡,自杀未遂,不可辨识或未交代
•自杀身亡及自杀未遂者年龄
•儿童与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不可辨识或未交代,及其他
•自杀行为的发生地
城市,农村,不可辨识或未交代
•自杀原因
精神障碍,夫妻矛盾,经济困难,情感 受挫,身体疾病,家庭矛盾,工作学习 压力,人际关系危机及冲突,其他。
自杀新闻报道失当的例子
部分编码说明表(1)
代 码 自杀新闻中报 道失当的类型 说明
1
描写自杀细节
(1)自杀新闻中提及了自杀者服用的毒品的具体名称和剂量,并在上 下文中出示了毒品的药性与药效。
(2)自杀新闻中交代了自杀者自杀时的具体自杀与药效。 (3)自杀新闻中详细描写了自杀者自杀的过程。
2
将自杀原因简 单化,神秘化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参考)
• 1.阐明研究问题或假设
• 2.界定研究总体
• 3.选择样本 • 4.选择分析单位 • 5.构建内容类别 • 6.对内容进行编码
• 7.分析数据
• 8.解释研究结果
题目: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
设计成员:张三、李四
案例导入-数据
• 全球每40s’就有1人自杀身亡. • 全球每年有120万人死于自杀. • 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占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 /4 • 我国每年有1700万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因他们所爱的 人的自杀身亡和自杀未遂受到严重损害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David Phillips 研究发现, 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量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 正比。
• 《人民日报》(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 《扬子晚报》
选择样本——时间范围的选定
• 时间范围的选定
选取最近四个年份2000年--2003年4月和9月 • 原因: 避免特殊事件和节日对样本的干扰。以获取媒体常态中的再现特 征和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析单位的选择
• 四家报纸在选定时间以自杀为主要议题的新闻报道,包括 各类新闻文体。(以界定的研究主体为依据”若仅仅是报道 中提及“自杀”字样,而并非以此议题为主则不在搜集之 列“。
• 自杀新闻中报道失当的具体类型(查看编码说明表)
• 描绘自杀细节 • 将自杀原因简单化神秘化 • 采用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 使用耸动,煽情的标题与文内信息不一致
• 未提及自杀者对其家人及朋友造成的严重的伤害和心里创伤
• 传播其他有关自杀的错误认识
• 自杀新闻中出现的失当情况
• • • • 出现一项失当的新闻报道 出现两项失当的新闻报道 出现三项以上失当的新闻报道 基本无失当的自杀新闻报道
构建内容类别(2) 自杀新闻内容表现形式的特征
•议题内容的表现形式
a)个案报道 b)预防和救治工作 c)自杀相关研究
•报道版面 头版,国内新闻版,要闻版,国际新闻版, 本地新闻版,经济及科学版,健康新闻版, 社会新闻综合新闻版,其他
和知识的报道d) 社会活动 e) 民众对自杀及自
杀未遂者的态度 f)其他
(1)媒体自杀报道中常常将自杀原因简化为某个单一原因,有时甚至 限于报道篇幅和文本简化为仅仅一句话。
(2)媒体自杀报道中把自杀原因神秘化,将自杀者描绘在一种神鬼 莫测、莫名其妙的心理下采取自杀行为。
部分编码说明表(2)
代 码 3 自杀新闻中报 道失当的类型 煽情式、渲染 式的报道方式 说明 (1)自杀报道中将自杀行为美丽化 媒体将自杀与一些美丽传说、美好事物相比拟,或用一些具有美感的 词汇来修饰,描绘自杀行为,制造出一种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意象,营造 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2)自杀报道中将自杀行为浪漫化 媒体将自杀浪漫化成一出爱情悲剧,极力渲染自杀者生前的浪漫爱情。 自杀者系爱到深处、“情”不能拔,为“情”赴死。 (3)自杀报道中将自杀闹剧化 媒体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夸大和戏说某些环节,将自杀描绘成一出滑 稽的闹剧。 (4)自杀报道中将自杀喜剧化 媒体淡化自杀未道的后果,忽视了其潜在的心理创伤和危险性,凸显 由自杀引发的极其偶然的皆大欢喜的结局。
”互斥性“-注:夫妻矛盾类项隶属于家 庭矛盾类项,但因其在我国自杀原因中特 别显著,因此本项研究参照相关研究的类 目建构方式将其单独列出
•自杀手段
火器或炸药, 服毒,自缢,跳楼自杀,溺
水,割伤,不可辨识或未交代,及其他
•自杀身亡及自杀未遂者的性别
男性,女性,不可辨识或未交代
构建内容类别(4) 自杀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
•消息来源
警方,政府官员,专家及专业人士,自杀者 家人及朋友,一般民众,其他媒体
•报道篇幅 200字以下,200-800字,800-2500字, 2500-5000字,5000字以上 •报道语气
•报道类型 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包括专访, 调查性报道等),评论,,其他
正面 中立或混合 负面 无法辨识
案例导入-名人自杀事件
• 研究者Hawton Ketal 发现,名人自杀案例对公众影响更 大 • 18世纪晚期 “维特效应”
• 1986年 ‘有希子症候群”
• 2003年张国荣自杀事件
有希子症候群
• 1986年4月8日,日本歌星冈田有希子跳楼自杀的新闻被媒 体大肆渲染后,两周,日本几乎天天有青年自杀,10多天 竟达20余人----“有希子症候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