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前言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水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宽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化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路通,百业新”、“要想富,先修路”,被实践充分证明,优先发展公路交通,对于加快海原县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县公路交通发展规划,要在“四纵五横”公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主干线公路及通达通畅工程的建设步伐,提升县乡村道路等级;实施行政村连接线通达深度;加快乡镇客运场站建设,大力发展道路运输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情况1.1地理位置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为中卫市所辖,南连西吉县,东南接原州区,东北临同心,北靠中卫,西与甘肃的会宁、靖远两县毗邻。

境域辽阔,为全区第三大县。

东西宽80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人口58.27万人,全县在册地域面积6427.2平方公里。

1.2自然条件地貌自新生代以来,因气候变化,风蚀、雨蚀地震以及乱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加剧了黄土丘陵的水土流失,逐渐演变成现代的以南华山、西华山为中心,水系呈放射状、羽状汇流入黄河,其间展布着土石山区,河谷川台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三大地貌。

土石山区主要指南华山、西华山、黄家洼山、月亮山北坡、油井山、庙山等山体,包括李俊、红羊、树台、曹洼、史店、海城、高台、盐池、西安、高崖、李旺、关桥、双河等乡的一部分地区。

由于海拔较高,热量相对减少,岩石裸露,土层薄、土质较肥沃、植被率高,所以残存有黄家庄、水冲寺、灵光寺、西华山等天然次生林。

河谷川台区包括西安、高崖、李旺等乡镇的一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质好,肥力高,垦植历史悠久,作物适种性广,生产潜力大,具有部分灌溉条件,公路交通方便。

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关桥、海城、史店、贾塘、郑旗、九彩、西安、高崖、李旺等乡的大部分地区,地形以黄土梁峁为主,残塬次之,沟壑展布其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

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少雨干旱、年降水量258-400mm,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蒸发量2200 mm口径60 cm 蒸发器),为降水量的五倍多。

地跨荒漠、干旱、草甸三个自然草原带。

由于季风气候的时空分布不稳定性,主要受西北干燥气流控制,造成了干旱、风大、沙多。

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年平均大风29.1天,尤以三月居多。

最大冻土厚度1.5m,年平均气温7.4℃,最高达39.2℃,最低-24.0℃。

年最大温差63.2℃,日最大瘟差38℃。

年均降雨量300mm,年蒸发量2300mm,暴雨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气温5.7℃,年均土层冻结深度1.5米,洪水和翻浆对公路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

1.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原县辖5个镇,12个乡,2个管委会,167个行政村,1157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约58.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万人。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中卫市南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建国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对海原的发展、建设十分关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海原的广大干部、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为脱贫致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区位等多种因素制约,也由于发展思路有所局限,海原这个“苦甲天下”的地方仍然没有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00元,相当一部分群众缺水少粮,生活非常困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只有700多万元,县级财政非常困难,靠国家补贴维持生计,据统计,海原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等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都处于全区末位。

从区位条件看,海原县城偏居宁夏西南一隅,距固原、中卫、银川都比较远,四面大山阻隔,相对封闭,不能和区域中心城市相向互动。

从交通条件看,海原县城没有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距最近的高速公路也有60公里,唯一的一条省道中静公路是条山路,起伏弯曲,进入冬季每逢大雪进出都很困难。

从水源条件看,海原县城供水主要来自南华山、闵家塘等涵养性水源。

由于连年干旱,水源得不到补充,县城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每到夏季用水高峰,居住在高处和供水管道末端的群众用水十分困难,工业用水就更是无从谈起。

通过实施新区建设,使海原县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银平公路、中宝铁路、福银高速穿新区而过)、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周边环境,集中人力、财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边建设,边发展,通过搭建新区这个平台,大力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说,新区建设,是为海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

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海原县注重老城区繁荣稳定。

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新区带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县域发展战略和“一县两城、拉动发展”的思路,着力解决老城区在给排水、供暖、交通、教育、医疗及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显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条件,使老城区更加稳定繁荣发展,老城从行政、经济发展中心转变为居住、教育、旅游中心,形成“一县两城,两轮驱动”的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1.4主要成就截止2009年底,全县各类公路通车里程达1834.635公里,公路密度为28.54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国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2.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3.8公里,二级公路106.679公里,三级公路613.773公里,四级公路836.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938.809公里,砂砾及无路面895.826公里。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为1431.659公里,公路密度为22.28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2.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42.713公里,三级公路357.563公里,四级公路827.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949.809里,砂砾及无路面884.826公里。

全县18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167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其中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10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4.7%;18个乡镇客运站中已建成使用的客运站11个,占乡镇客运站总数的61.1%;100个行政村招呼站中已建成使用的招呼站15个,占招呼站总数的15%。

预计2010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841.635公里,公路密度为28.65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国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9.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3.8公里,二级公路106.679公里,三级公路613.773公里,四级公路843.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1096.809公里,砂砾及无路面744.826公里。

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面占行政村总数73.7%,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占自然村总数43.4%。

投入使用乡镇客运站占乡镇客运站总数77.8%,危桥改造7座,投入使用行政村招呼站占行政村30%。

第二章规划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2.1指导思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势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2.2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统筹规划重点经济区、重点生态区和城镇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核动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格局。

——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足自身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家的国家支持力度。

2.3主要目标。

至2012年末,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

至201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15.4公里,公路密度达43.8公里/百平方公里,投入使用乡镇客运站占乡镇客运站总数100%,投入使用行政村招呼站占行政村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