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于永正_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于永正_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于永正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

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

(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

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

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来,握握手。

(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

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

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

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

(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

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

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

看四遍更不得了。

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

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

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

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

读书要学会做记号。

请拿出笔。

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

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

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

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

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

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

(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

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

板书:掠、搬、毁、放火。

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

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

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

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

)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

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

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教师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

(教师指导。

)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

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不但……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一生读2、3、4自然段。

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

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生齐读。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

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

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

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

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

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

这个做法值得仿效。

师:流连其间──,读。

(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

师:我给你拿着,读──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

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

掌声鼓励一下。

(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

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评:“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

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学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

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

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

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

齐读,“所以”──,读──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

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

1860年,读──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休息一会儿。

第二课时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

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

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

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

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

这就是会读书。

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

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续上课。

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

)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

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

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

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

(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

)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

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

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

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

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

(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

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