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国学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4.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学习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累赘”“拖沓”“颠沛流离”“以身作则”等词语。
2.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哉.()生疏.()譬.如()累赘.()妥帖.()商zhuó()kěn()切méng lóng()拖tà()答案:āi shūpìzhuìtiē酌恳朦胧沓2.下列句子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A.普通话他生梳,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B.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硺性的意见。
C.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侮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D.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
答案:解析:A.梳—疏 B.硺—酌 C.侮—诲3.下列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B.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D.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
3.B 解析:句号应放在引号外边。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商酌:(2)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修润:(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以身作则:(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颠沛流离:答案:4.(1)商量斟酌(2)修改润色(3)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4)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叶圣陶,本名,江苏苏州人,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童话集等。
本文作者,河北香河人,学者、家,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同时也赞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答案:5.叶绍钧编辑家教育家《倪焕之》《稻草人》张中行言行高尚品德合作探究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答案:6.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7.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答案:7.待人宽: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8.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答案:8.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当堂测试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习题。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9.本语段写了哪几件事来说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而感动的答案:9. 亲自描标点、请“我”润色10.对叶圣陶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答案:10.语言、动作描写11.写吕叔湘先生说自己以后写文章不敢再草率,有何用意答案:11.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吕叔湘先生以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不敢草率了事,是为了反衬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而感动。
12.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品质答案:12.通过“我”与先生的对话,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自主突破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丁卯.(mǎo)商酌.(zhuó)鞠躬.(gōng)譬.如(bì)B.公寓.(yù)累.赘(lěi)朦.胧(méng)拖沓.(tà)C.草率.(shuài)妥帖.(tiě)打拱.(gǒng)繁.简(fán)D.生疏.(shū)业绩.(jì)颠沛.(pèi)教诲.(huǐ)答案:解析:A项“譬”应读:pì;C项“帖”应读:tiě;D项“诲”应读:hu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躬行伏案修润以身做则B.宽厚儒家垦切付之一笑C.监督体例西郊不耻下问D.鞭炮伦为告辞鞠躬尽瘁答案:解析:A项“以身做则”应改为“以身作则”;B项“垦切”应改为“恳切”;D 项“伦为”应改为“沦为”。
3.下列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B.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身为一位班长,他处处能以身作则....,所以得到同学们的爱戴。
D.过去两周,市场经历了剧烈动荡,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希望也能像沃尔顿那样对自己的损失付之一笑....。
答案:解析:“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此项中用于老师不恰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使我明白了写作文要明白如话,避免累赘拖沓。
B.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C.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没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D.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答案:解析:A项:“通过”和“使”连用,句子缺主语,应删去其中一个;B项语序不当,“广泛”一词应放在“关注”前面;C项“无不”和“没”语义重复,应删去“没”。
5.(2016.河南中考)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答案:解析: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本题根据衣、食、住、行来排列句子即可。
合作探究6.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答案:6.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7.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答案:7.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优秀品格。
8.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主张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答案:8.(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9.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作用答案:9.抒情和议论。
一方面表达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痛,另一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深远影响。
拓展延伸10.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答案:10.略。
当堂测试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习题。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