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导入:过度:闲暇之余我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外出旅游。
美丽的自然风景能带给我们心旷神怡,轻松自然之感。
提问:同学们都去过哪些中国的名山大川呢?学生:黄山、泰山、、、、、五桂山(教师可幽默回答,当然五桂山、大尖山也算是我们中山的名山)提问:我们常说的“三山五岳”是指什么?学生:(略)相传古代的“三山”是指蓬莱、方丈、瀛洲。
现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五岳”是指东岳泰山之雄(山东)、西岳华山之险(陕西)、南岳衡山之秀(湖南)、北岳恒山之奇(山西)、中岳嵩山之峻(河南)。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唐代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
“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提问:我们现代人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一般都会用相机把美丽的风景记录下来。
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呢?学生:诗歌、绘画是常用的方式。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况及脉络提问:什么是山水画呢?学生:(略)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中国画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彩作画于绢、宣纸、帛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提问:中国古代山水画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距今1500多年大概是什么时代。
学生:(略)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重点讲)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画就已经开始萌芽,但仍附属于人物画;(图例《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传是宋代摹本) 纵27.1cm 横572.8cm 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洛神赋》是谁写的呢?《洛神赋》大概讲得是一个什么故事呢?学生:(略)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
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也是由此而来,一石为十斗。
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女人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曹植爱上了甄氏,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今河北省无极县)。
建安年间,美貌的甄氏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
官渡之战后,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后又被曹丕看中立为皇后,不久她因失宠忧郁而死。
曹植去洛阳朝见其皇兄,返回时夜宿洛水边,梦中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
回去后曹植写下《洛神赋》来寄托他对甄氏的思念之情。
(原名《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讲解:早期的山水画呈现的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洛神赋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情节,生动描画出了诗人与洛水女神之间人神相爱的浪漫故事。
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存在,起到丰富、衔接画面的作用。
早在1500多年以前,顾恺之就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见解。
隋唐时期山水画(重点讲)讲解: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开始走向独立,其中代表人物有展子虔、李思训、王维等;(图例《游春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绢本设色横80.5厘米纵43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这时山水已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人物只是画面的点缀。
整个画面描绘的是早春时节人们外出踏青,游山玩水的场景。
《游春图》卷也是一件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的名画。
它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流出。
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以二百四十两黄金谈定。
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将15亩(一万平米)的房产出售,才将《游春图》卷收归。
(张伯驹、张学良、溥侗(溥仪的族弟)、袁克文(袁世凯的次子)并称为“民国四公子”)(按现在金价每克300元来算,240两=12000克×300元=360万)五代时期山水画讲解:五代、北宋时期中国山水画高度成熟,代表人物有荆浩、董源、王希孟等。
(图例五代荆浩《匡庐图》、董源《龙宿郊民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纵51.5cm,横1191.5cm (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
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
)王希孟18岁入翰林书画院,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用了半年时间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可惜20岁即去世,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
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
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著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
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元代时期山水画(重点讲)提问:元代山水画作品跟之前朝代相比,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学生:(略)讲解: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图例《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79岁时开始动笔,历时7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背后故事: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联系时事:温总理在2010年3月全国“两会”上谈到两岸问题时,希望分藏海峡两岸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能早日团圆。
温家宝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时开始动笔,历时7年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犹如此,人何以堪。
”2011年2月22日,两岸签署备忘录,浙江省博物馆向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360年前被焚成两段的《富春山居图》,将于今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上完成合璧。
明代时期山水画(略讲)讲解:明代出现了画派,“浙派”、“吴门派”、“松江派”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为代表的吴门派。
(图例:唐寅《看泉听风图》、唐寅《山路松声图》)(约公元1509年左右,正值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清代时期山水画(略讲)讲解:清代主张仿古,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时敏之孙)、王翚(王时敏、王鉴的学生)。
这一派画家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追求变化,崇拜“元四家”。
(王翚《仿巨然山水图》、王时敏《仙山楼阁图》)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一)画中山水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作画理论: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张璪「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2、“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画语录》欣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是经过画家的主观提炼,融入了画家的思想情感的创作。
其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和一定的思想高度。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1.观察方法不同西方:焦点透视中国:散点透视2.审美理想和审美理念不同中国画更讲究的是一种意境,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画方法和心态。
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着重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
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散点透视体现了中国人豁达的自然观,焦点透视体现了西方严谨的科学的自然观。
(三)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与特点皴法: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云头皴等(四)山水画的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注重诗情画意的交融。
欣赏朱瑞《寒江独钓图》,配合柳宗元诗《江雪》,充分理解中国山水画“诗画交融,追求意境”的特点。
课内活动:请一位同学根据下面一首古诗词作画,其他同学试着猜出这首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