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含答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含答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科线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封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位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
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
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 D 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A、创造性
B、拓展性、
C、基础性
D、实践性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
机和网络获取、 C 、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A、加工
B、传输 C 处理 D 破译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 B 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
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A、单学科、
B、跨学科
C、多学科
D、双学科
4、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
术创新;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C。

A、核心概念
B、基础知识
C、基本概念
D、重点内容
5、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 C 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A、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
C、电子表格
D、图像处理
6、初中学生要学会利用A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
单问题。

A、因特网
B、电脑
C、电视
D、报纸

7、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要遵循“ C与创新相结合”的课
校学程目标。

A、探究
B、实践
C、应用
D、拓展
8、.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要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 A 信息的能力。

A、下载
B、查看
C、发布 D 传递
9、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
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C”。

A、复合价值
B、双赢
C、双价值
D、独立价值
10、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应以 A 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
升的设置内容。

A、兴趣
B、热情
C、爱好
D、意识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
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
有一定的自主权。

(对)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
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
的能力。

(对)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
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
作用。

(对)
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
置上无须考虑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

(错)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
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对)
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扩展性内容。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鼓励多样化的选题。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允许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

4、信息技术具有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
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6、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 "双衔接 "。

7、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在“ 玩中学”、“做中学”。

8、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中的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
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

9、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
主动抵触 ( 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

10、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
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1、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 ( 68 )学时,建议 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 ( 70% ) 。

12、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和()或实践活动为主。

13、教学评价必须以 ()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和()有利的原则进行。

14、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15、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
用。

四、简答题 ( 每题 5 分,共 25 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科,既有独立性,又必须与其他课程整合,这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活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深入的实践,在
做好基本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
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
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
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
各学科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
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
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信息技术教师应有
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
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功用,为教育教学服务。

结合以上案例,简析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
学习中。

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
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有人对某些课程作过比较: 我们学的“平面几何”,在西方是“逻辑课”,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能
力的,我们把它当作知识课来学习;再有,“辩证法”课程,人家作为典型的方法论课,我们当成政治
课学。

而信息技术我们是当作训练操作技能课来学的,而实际上,它更有方法的、思想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