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式识别大纲

模式识别大纲

《模式识别》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方向的导论基础课,适合计算机各专业对该学科有兴趣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算法和应用方式,理解模式识别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掌握统计模式识别和结构模式识别的基础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模式识别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掌握模式识别的分类决策理论和基本算法,掌握模式识别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模式识别方面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
第一章绪论(5学时)
1、课程内容
一、模式识别中的概念
二、模式识别系统构成
三、特征选择方法概要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本课程是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明确模式识别的基本功能
⑵教学难点:快速将学生引入模式识别领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研究的兴趣。

3、基本要求
灵活应用紧致性处理模式之间是否可分的问题;通过掌握判别阈值法,明确模式识别的基本处理方法,模式识别是如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掌握特征生成方法中的提取和选择,对于给定实物特征能领会提取实物的有用信息。

第二章分类器设计(10学时)
1、课程内容
第一节基于概率统计的贝叶斯分类器设计
一、贝叶斯决策的基本概念
二、基于最小错误率的的贝叶斯决策
三、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分类实现
第二节判别函数分类器设计
一、判别函数的基本概念
二、LMSE分类算法
三、fisher分类算法
第三节神经网络分类器设计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二、BP神经网络
第四节决策树分类器
一、决策树的基本概念
二、决策树分类器设计
第五节粗糙集分类器
一、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粗糙集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三、粗糙集分类器设计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如何保证分类器设计完成后,能正常分类,如何查找错分情况,如何分析错分可能性;
⑵教学难点:阐明分类器设计中的数学理论,增强其对分类器的理论支撑。

了解不同分类器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分类器的基本理论推导以及相关概念;掌握分类器的设计过程。

第三章聚类分析(10学时)
1、课程内容
第一节聚类的设计
第二节基于试探的未知类别聚类算法
一、最邻近规则试探法
二、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第三节层次聚类算法
一、最短距离法
二、最长距离法
三、中间距离法
四、重心法
五、类平均距离法
第四节动态聚类算法
一、K均值算法
二、迭代自组织的数据分析算法(ISODATA)
第五节模拟退火聚类算法
一、模拟退火的基本概念
二、基于模拟退火思想的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
第六节模糊聚类分析
一、模糊集概念与运算
二、模糊关系
三、基于模糊的聚类分析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聚类方法为什么是模式识别中,自动化较高,人为干预较少,目前应用很广发的分类识别方法。

⑵教学难点:对于聚类识别中的算法,理论推导是算法的基础,附加MATLAB实验,增强学生处理能力,加深对算法的认识。

了解聚类识别的基本概念;理解聚类算法的基本理论推导以及相关概念;掌握聚类算法处理问题的特点,以及如何构建聚类分析。

第四章复杂的聚类分析算法(7学时)
1、课程内容
第一节遗传算法聚类分析
一、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二、遗传算法的构成要素
三、控制参数的选择
四、基于遗传算法的聚类分析
第二节蚁群算法聚类分析
一、蚁群算法的基本概念
二、聚类数目已知的蚁群聚类算法
三、聚类数目未知的蚁群聚类算法
第三节粒子群算法聚类分析
一、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概念
二、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聚类分析
2、重点、难点
⑴教学重点:在上一章基础上介绍更为复杂的聚类算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

⑵教学难点:加强学生matlab实验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的论文考查做准备。

3、基本要求
了解复杂聚类算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复杂聚类算法的基本理论推导以及相关概念;掌握聚类算法处理问题的特点,以及如何构建聚类分析。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运用理论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

2、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模式识别论文写作,雷同论文取消成绩,对于思想新颖论文给予高分评定。

成绩评定:论文占70%,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占20%,出勤10%。

3、论文评分标准
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

评分标准:100分
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20分;创新10分;价值20分。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
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
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30~39分;
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30分以下。

(2)语言组织:20分
A.语言简练,通顺。

16~20分;
B.语言一般,基本通顺。

12~15分;
C.语言不通顺,有错字。

11分以下。

(3)创新:10分
A.论文具有前瞻性,有较多的创新见解:8~10分;
B.论文具有前瞻性,有少数的创新见解:4~7分;
C.论文没有前瞻性,无创新:0~3分。

(4)价值:20分
A.论文有较高的理论或使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体现所学理论知识;16~20分;
B.论文使用价值或理论价值一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8~15分;
C.论文没有价值:0~7分。

四、学时分配的建议
五、建议教材和参考书目
1、建议教材
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Matlab技术实现,杨淑莹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