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13-02-06T16:29:53.42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8月供稿作者:吴利芬
[导读] 作文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回车巷小学:吴利芬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文就要求“生活化、个性化、快速化”三化的整合,它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格为灵魂、以生活为内容、以方法为支撑的作文教学模式,充分反映了素质教育与信息时代对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体会
作文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一提起作文,师生都是“谈文色变”。

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些许做法,谈谈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后面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轻指导、重讲评
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淡化学生的作文意识,不宜在写法上给学生过多的限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拓宽作文的思路。

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

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

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

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

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

三、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有感情的作文才充实,才有内涵。

每个人的喜好爱憎不尽相同,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地空导弹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

只要是真情实感,学生习作时如山泉喷涌而出,不愁无从下笔。

如果老师把自己的情感过于强加给学生,学生容易造成说空话、假话、套话,久而久之,不知道该写什么,会觉得作文越来越难。

教师应从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观察,乐于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

这是一项重要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四、勤于练笔,让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无话可写,无材可选。

每当要他们写作时,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极少有作文的愿望。

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也不动脑去想去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

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周记的形式写下来,这就是取之不尽的材料。

我从不枯燥而随意地出个题目,三言两语之后就让学生动笔,那样学生一定会难以下笔,挤牙膏式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挤,最终导致对习作的反感。

在学课文时,我只要觉得有可写之处就一定让学生写上只言片语。

如有一课的是“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识字学完后,我让学生看图再根据词串写一段话。

很多孩子写得相当不错,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学会赏识、学会激励
长期以来,小学生普遍对作文存在恐惧感,若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激情,首先必须让他们消除这恐惧的心理。

然而给予学生多些激励多些赏识,正是有效的方法。

先让学生明白作文即说话,只是形式不同,是用笔说话,而不能与创作相提并论。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因素,作文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促进沟通。

那么在习作前必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动手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对自己说:“我一定行!”给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是作文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这环节可在常规批改如眉批、行批、旁批、总评的基础上再下功夫,我始终坚持以激励与赏识为贯穿,对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好手法尽量多些肯定、多些表扬,以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而对不足之处或不合逻辑之处,应该用较为婉转的提示语进行旁批,给他们保留多些想象的空间去继续发挥。

作文批改其实就是师生的间接对话,学生带着真情实感流露于习作中,我们教师应本着一颗平常心去认真对待,通过批改评语既传授了知识,同时又间接地教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可谓智育德育双丰收。

曾经有学生习作《老师,我想对您说》中写到有时学习负担重,双休日没有自由时间而烦恼,我评语:“你们作业有时繁重,老师能理解的,但你们也得知道老师的一片苦心。

好吧,老师一定会给你们快乐的星期天的。

”这样又加深了师生相互间的理解,让他们从习作中获得乐趣,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学文。

六、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

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

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

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

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

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

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参与作文教与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