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相关知识

[临床医学]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相关知识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卫 医发],2004,285号 .
2020/10/7
8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 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 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黎沾良. 于2009年1月“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师 资培训班”
——李 红, 王洪源 , 赵爱民.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8,18(10):1384-1386.
2020/10/7
14
三、预防用抗菌药物适应证
Ⅰ类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 颅、心脏和大血管、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脾切除术、眼内手 术等);
2020/10/7
9
两个概念
围手术期
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 ,包含手术前、手术中 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 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 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 为止,具体时间长短可 因不同疾病及手术方式 而有所不同。
SSI的概念比“切口 感染”宽,但比“术 后感染”窄。
手术部位感染
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 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 或腔隙的感染,如切 口感染、脑脓肿、腹
2020/10/7
24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时机
● 赶在污染发生之前,无需过早给药。 ● 应在手术开始前30min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 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MIC90)。 ●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 ● 结、直肠手术前用抗菌药物做肠道准备,应在手术 前1天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2h一次,共用3~4次即可,不宜连用数天。
26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可再用1次或数次到 24h,特殊情况到48h。
器官移植患者,术后需用药数天(3~5d)。 手术前已发生污染者(如开放性创伤),术后24h内用
药数次可能有益,但也无需连续用药数日。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如阑尾穿孔腹膜
炎),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2020/10/7
10
美国CDC1992 年颁布 的SSI 预防指南中将 SSI 分成三类, 即: 切口浅部感染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同时SSI 被列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监测指标。
2020/10/7
11
二、手术切口分类
类别
Ⅰ类(清洁)切口
Ⅱ类(清洁-污染) 切口
Ⅲ类(污染)切口
Ⅳ类(污秽-感染)切口
2020/10/7
28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知识
2020/10/7
29
2011年卫生部、省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 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 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 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 处方权;医疗机构明确本机构抗菌药物 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 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 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的手术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来自防指南》2020/10/7
12
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 清洁切口—1%; 清洁-污染切口—7%; 污染切口—20%; 污秽-感染切口—40%
北京市11 所三级医院2002~2005 年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 14%,其中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09%; Ⅱ类切口手术部位 感染率0.65%; 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1.78%。各类切口感 染的情况符合国外研究的结果,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 ,Ⅰ类感染率最低, Ⅲ类切口感染率较高。
2020/10/7
27
(八)抗菌药物的局部预防应用
局部用抗菌药物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 防效果,不予提倡。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 应用的抗菌药物用于伤口局部(易诱导细菌 耐药)。
抗菌药物缓释系统(PMMA-庆大霉素骨水 泥或胶原海棉)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
——崔健 冯文岭.慢性骨髓炎的局部药物治疗[J]. 河北医药,2009,31 (1):88-90.
——李 红, 王洪源 , 赵爱民.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8,18(10):1384-1386.
2020/10/7
13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认为,切口类型是SSI的危险因素, 美国CDC 很早就通过手术切口分类来预测SSI发生危险。 切口分类一般要求外科医生在术前进行预测,作为 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 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 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 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 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 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 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 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 品价格昂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知识
药剂科 邢 蓉
2020/10/7
LOGO
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知识
2020/10/7
2
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存在问题
用与不用? 指征不严——“滥”:
单纯病毒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某些术前预防用药 “保险系数”?
2020/10/7
3
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020/10/7
25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
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如使用也 不应超过24h。
手术后连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 效果。
✓ Kager比较了结、直肠手术预防应用1次和3次拉氧 头孢结果,证实并无差异;用3次者,肠道假单胞菌 和真菌有增殖过多的趋势。
2020/10/7
2020/10/7
20
六、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
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时应注意。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
用药。
患者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过敏者,针对
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多 数二者联合使用。
有特殊适应证时,可以选用万古霉素,如已证明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的SSI流 行。
2020/10/7
32
• 非限制使用:

经长期临床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
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低廉、货源充
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感染:定植后的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2020/10/7
22
一次性用药
用药24 h
用药48h
细菌污染
数小时
定植
感染
从数小时
到十几小时
2020/10/7
23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途径
应静脉给药,30min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 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 证血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
2020/10/7
18
五、SSI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 菌属等)。
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 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 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 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 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 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 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 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
2020/10/7
17
手术时间长(>3h)、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 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 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 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 使用不良、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
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2020/10/7
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用药有何目的?
A
何时开始用药? E
要用多长时间?
问题
B 用药是治疗/预
防哪些感染?
如何选择抗菌 D
药物?
2020/10/7
C 什么情况下需
要治疗/预防用 药?
6
2020/10/7
7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预 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 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手术后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Ⅱ类切口及部分Ⅲ类切口手术(如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 道);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 管移植术、使用假体及植入物的骨关节手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 材料修补术);
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低下,高龄等)。
2020/10/7
15
四、容易导致SSI的危险因素
用什么? 概念不清——“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