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名词解释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现代部分)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

林语堂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

《语丝》于1930年停刊。

在《语丝》周刊上刊载的散文,内容以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为主。

内容上“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形式上主张“任意而淡,无所顾忌”。

在艺术上主要以文艺性短论、随笔为主要形式。

文笔幽默、泼辣,时称“语丝体”。

分为两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的小品文,以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

在现代散文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合办“南国电影剧社”;1927年,又将其扩大为“南国社”。

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话剧团体,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

《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

鲁迅的著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

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

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

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

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

沉钟社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

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弥洒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是胡山源、钱江春等。

有《弥洒》月刊、《弥洒创作集》,宣称“两无两不主义”,即“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判而只是发表顺应灵感创造的文艺作品”。

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排头兵,主要在1919—1923年兴盛一时。

一般说来,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象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

主要作家:冰心、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

主要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冰心。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问题小说的题材比较广泛,表现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及人生的深切关注,其缺憾之处在于审美价值比较薄弱。

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是“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质朴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乡土小说是五四时期早期的小说流派,推动五四新小说在写实方向上的长足进展。

在“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相继出现的同时,自叙传抒情小说也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大发溢彩。

自叙传抒情小说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理,侧重作家对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重要作家:以郁达夫为主的创造社抒情作家群体、王以仁、庐隐、dan女士(冯沅君)、浅草社与沉钟社作家、语丝社的冯文炳、废名及具有抑郁色彩的许地山等。

主要作品: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歧路》《十字架》《炼狱》;郁达夫《沉沦》;王以仁《孤雁》;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命命鸟》。

文学研究会以《诗》《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为阵地,聚集了一个文学风格相近的诗人群,致力于新诗的探索。

1922年6月,朱自清、俞平伯等8位诗人出版了诗合集《雪朝》,反映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他们但对贵族文学,提出“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直面普通民众的不幸人生。

在诗中或鞭挞现实,或同情底层社会的不幸,或展示自我复杂矛盾的情感世界,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诗歌真正做到了“为人生”。

开创新诗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0年代初创造社诗人郭沫若、田汉、成仿吾等人,接受拜伦,雪莱等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对的自由”,创作大量的现代浪漫主义诗歌。

作品主要发表在《创造日》《创造季刊》《创造报》上,代表作郭沫若的《女神》。

总之,浪漫主义诗歌破旧立新,表现自我,真正表现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五四高潮后,诗人们热衷于沉思,追寻自我价值与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的影响,这种是即兴式的短诗就是小诗,1921—1923年,诗坛形成“小诗派”。

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短小的篇幅包容了广阔的空间,从外部客观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感觉、感受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化。

但是由于篇幅短,容量小,不足以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情绪。

1925年之后逐渐消歇。

代表作有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以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为主,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

1923年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

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

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