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共52张PPT)

一轮复习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共52张PPT)

还保留了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 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 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
(2)样方面积:与调查的植物有关,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
(3)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①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 亡的现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 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
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 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 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 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
密度的变化。
6、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问题:
1.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5.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在相当长的时 (2)出生率和死亡率
间内可以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及决迁 定入种率群和大迁小出和率种群是 呈周期性地波动,是通过种 密度的直接因素。
群的自我调节和种间关系的 (3)年龄组成和性别
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 密度,但能够预测和
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
气候、食物、天敌、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 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 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 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 的强烈干扰
(1)样方法的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 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 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下图(图甲为方形 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 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衰退型:环境条件不利
出生率 > 死亡率
(1)模式图
注意: 无论何种图形,均
(2)统计图
应注意各年龄段个 体的比例。增长型 中的幼年个体多、 老年个体少,稳定
(3)曲线图
型中的各年龄段个 体比例适中,衰退 型中的幼年个体少、 老年个体多。
(4)柱形图
4、性别比例
注意
5、各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6.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 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
提示 10/1 000×100%=1%。
及时练习
1. 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
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D)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
公式和曲线图 5、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中各种生物钟群的集合 6、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群在空间上的不同配置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群落演替: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程 9、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0、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保留,甚至
考纲: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种群特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数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量变化 种群增长的S曲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群落的 群落的物种组成

结构特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演 演替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 ,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 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 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固 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 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4)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群落水平 上研究问 题不做研 究
一、相关名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物种:能够自由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个体 5、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
1)、种群密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调查方法
微生物 计数法(培养液中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计算方法—取样调查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平均值) 植物、土壤动物:样方法
(估计数)
(样方大小适宜)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注意: 估计数与实际数偏离
比较项目
样方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2、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或迁入或 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 出生率和死亡率。
(3)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年龄组成
增长型:环境条件对种群的增长有利出生率 > 死亡率
稳定型:环境与种群之间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