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第二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D.科学实验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C )A.先验论B.反映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不可知论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B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9.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

这件事说明( C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10.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A.概念、判断、推理B.抽象性、间接性C.感觉、知觉、表象D.形象性、直接性11.绝对真理是指( D )A.绝对正确的认识B.终极真理C.永恒不变的真理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12.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C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1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这说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实践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1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D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7.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

诸如: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神马、囧、亲等。

这些现象表明( 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B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19.从2000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20.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 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

这表明( B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多项选择题1.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在于(BCD )A.是否承认客观对象和人的思想是认识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BC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D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C.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BC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D.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9.“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10.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BC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三.材料分析题1. 材料1: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为紫色。

材料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答案:材料 1.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客观之外,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不仅表现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也表现在感性认识过程中。

材料1以视觉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首先产生的是各种感觉,获取信息量最大的视觉是人的感觉之一。

人认识事物,就要获取足够、真实的客体信息,人脑的思维活动还要对感性信息进行能动地加工、选择、组织、重构,从而形成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材料2.①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③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材料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

[材料2]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材料3] “青山助人寿,碧水悦人情,好花不常在,怒放须争春。

环保事虽小,功在千秋人。

”这是在某省刚刚结束的“绿色环保你我他”环保文艺大赛中参赛的优秀作品。

(1)简要分析材料1说明的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

(2)材料分析2说明了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什么现象?(3)材料分析3体现了人的认识活动的本质是什么?答案要点:1.认识形成过程的初级阶段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材料1涉及的是感性认识的知觉表象。

2.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人的聪明才智来源于后天实践。

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四.论述题1.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