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茌平县第二中学曲海霞
一、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人性美这一主题
二、文学常识:
1、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积累关键信息。
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
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其作品构思巧妙,尤以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
创作背景:《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于19世纪末,世纪末的思想充斥于西方文坛。
再加上美国资本主义在此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托拉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而一小撮富翁们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亨利始终是一位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
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1、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四、重点研讨:
1、思考《最后的常春藤叶》,主人公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速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问题:对贝尔曼这一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有何特征?
①初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②再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③三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3、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总结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4、思考:本文故事是什么事物造成情节逆转的?
五、拓展延伸:
1、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找找并谈谈当今社会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2、请同学们参照下面两个颁奖词,给贝尔曼写一段赞美性的文字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
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
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2007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的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
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2011感动中国人物吴菊萍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