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经济分析术语解释解读-指数、相对数、不变价、同比与环比、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对外依存度、循环经济53.什么是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和平均速度?发展速度是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指标发展程度的相对数。
它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指标报告期数值÷指标基期数值)×100%。
增长速度是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指标增长程度的相对数。
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又称增长率。
增长速度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动的情况与趋势,应用比较广泛。
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指标报告期数值÷指标基期数值-1)×100%平均速度可以用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来计算。
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即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对比计算的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
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是反映现象逐年递增的平均速度。
54.指数和相对数、发展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内平均变动程度的相对数,一般以基期为100表示。
运用指数可以测定不能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的作用。
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如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综合指数(如消费品价格指数);按其对比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环比指数。
如:在居民消费价格中,2007年11月份以上年同月为基期的定基指数为107.8,10月份以上年同月为基期的定基指数为107.4,那么11月份对10月份的环比价格指数为(107.8/107.4)×100=103.3。
而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的比值,它可以从数量上反映两个相互联系的现象之间的对比关系。
相对数根据相互对比的指标的性质和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又可分为动态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等五种。
因此,指数和一般的相对数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之比,而指数却是说明复杂社会现象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可分析各种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
指数与发展速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指数和发展速度的区别在于:一是从广义上说,凡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动的动态相对数都是指数,因此发展速度也是一种指数;相反,并非所有的指数都是发展速度,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是指数是综合反映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条件下平均变动的相对数,可以分解为各个因素对总指数的影响,而发展速度往往不能。
三是指数可以测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具有综合性,而发展速度是侧重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
55.什么是“百分数”与“百分点”?百分数是两期数据相除(或再减1),表示事物的发展速度(或增长速度),百分点是两个百分数(去掉百分号)相减,表示事物的增长量,是百分数的增长量(如比重等)。
例如:湖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13.4%和13.5%,2009年增长速度比2008年提高0.1个百分点。
13.4%和13.5%就是百分数,0.1就是百分点。
56.“番”与“倍”指的是什么?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 翻一番,也是增加100%。
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
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也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是800%,也就是增加了7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57.“现价”与“可比价”指的是什么?现价是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也称当年价格或现行价格,即产品和劳务在生产和交换时实际发生的市场价格。
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
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
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时就应采用现价(当年价格)。
如:我省生产总值2009年为12961亿元,指的就是现价生产总值。
可比价也称固定价格。
即固定某一时期或某一时点的产品或服务价格不变,作为计算产品或服务发展速度时使用的价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情况,必须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按可比价格计算。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58.什么叫不变价?不变价,也叫固定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
编制不变价格的目的,是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因为使用当年价格在对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比较时,不能确切地比较实际增长的是多少,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加,这个时候就必须消除价格因素,即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只有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才能反映实际的增长情况。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比较的数据,有很多要计算增长速度的数据,比如大家经常关注GDP增长多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多少等等。
把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用不变价重新计算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比较了。
不变价格有不变价格的用处,但也有它不合理的地方。
这又牵涉到价格结构的变动问题,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稀缺性的改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原来贵的东西现在可能便宜了,一些原来便宜的东西现在可能贵了,所有产品的价格并不是同时上升或下降,并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么多年来很多产品的价格都上升了,但电视机、电脑、手机、汽车的价格却在下降。
因此,如果把所有的产品都固定在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上进行比较也不合理。
于是,就出现了隔一段时间编制一次不变价格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产品不变价格。
1949年到1957年,使用的是1952年的不变价格,1957年至1971年,使用的是1957年的不变价格,1971年至1981年,使用的是1970年的不变价格,1981年至1991年,使用的是1980年的不变价格,1991年至2000年,使用的1990年的不变价格,2000年以后,没有再制定不变价,但在比较时,统一使用2000年的价格。
59.什么是同比与环比?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同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
其计算公式为: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 。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同比发展速度,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
即利用两个时期的原始统计数据(扣除价格因素)直接比较。
同比速度便于计算,但它的缺点是,两个比较时期的间距是一年,无法反映当季(或当月)与相邻的前一个季度(或月度)比较大变动情况。
因此,在反应时间序列的变动情况时,同比速度反应变动的转折点可能会慢于环比速度,不利于及时把握变动趋势,西方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季度或月度等进度指标的增长速度主要使用环比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以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对比(相邻期间的比较),所得到的动态相对数,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变动程度。
环比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月环比和年环比等。
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
环比速度的特点:一是能够及时准确反应经济活动的转折点。
环比速度序列可以按时间顺序连续的反映每个季度或月度比前一个季度或月度的变动情况,与同比速度比较,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一个序列变动中的转折点。
二是环比速度是一个调整结果。
环比速度是通过季节调整模型对原始序列进行调整,得到消除季节因素的调整序列后求得的结果。
三是环比速度的数据修订次数多。
某一时期的环比速度在实践中通常会被多次修改。
四是同一时期的环比速度与同比速度可能差异很大。
要客观地认识和使用环比速度。
一是计算环比速度,并不意味着抛弃同比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反映变动情况。
在初期可能以同比速度为主比较好。
因为这与历史数据容易衔接、与人们的习惯比较接近。
二是某一时期的环比速度数据会有多次修订,尽管修订可能是微小的,但修订变动会是一种常态。
三是环比速度不是一个真实发生的速度,而是在假定条件下的可能速度。
这样的速度,准确性不是它的理想特征,它是在季节调整方法选择和准确的之间权衡的结果。
60.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反映人民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的一般规律为: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大;收入越高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国际上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大于0.6时,居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在0.50.6~0.5之间,居民生活水平达之间,居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状态;0.4~到小康;在0.30.4之间,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富裕状态;小于0.3时,~居民生活达到富有。
61.什么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