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
肌表;或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于皮 肤、内攻于脏腑,久而阴液耗竭、阳元所 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 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一般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
类。 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但常见以下几类: 1.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增效剂; 2.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消炎痛、氨基比林; 3.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头孢类药物; 4.巴比妥类:如催眠、抗癫痫药物; 5.抗毒素或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血清; 6.中草药:如地龙、板兰根、双黄连、六神丸、含汞
荨麻疹样型 为大 小不等、形态不一 的风团,色泽红艳, 分布广泛,持续时 间长,伴剧烈瘙痒。
此型多见于青霉素、 磺胺类(痢特灵)、 血清制品引起的过 敏。
诊断要点
多形红斑样型 皮疹 为豌豆至蚕豆大的圆 形或椰圆形水肿性红 斑或丘疹,中央有水 疱,周围有红晕,多 见于四肢,对称分布, 自觉瘙痒。
诊断要点
固定性红斑型 为局 限性水肿性红斑,呈 圆形或椰圆形,色鲜 红或紫红,边缘清楚, 炎症明显者,中央可 形成水疱,一个或数 个不等。愈后留有色 素沉着。
诊断要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病急剧,皮损常于腋窝、 腹股沟部位初现,为弥漫性紫红色斑片,自觉 灼痛。后迅速增多,扩大融合,1~2日内可遍 及全身,并出现松弛性水疱,相互融合,疱壁 极薄,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或呈血性。尼氏征呈 阳性。
外治
1.潮红期 选用清黛散扑粉、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 外搽。
2.有渗出者 选用3%硼酸液、生理盐水、中药洗剂湿 敷。
3.急性炎症消退期 3%糠馏油、5~10%硫磺、10%黑 豆馏油等配入锌油膏或洗剂;或青黛散以麻油调敷。
4.重症(剥脱、表皮松解) 以暴露皮损、保持创面 干燥为宜,可置于温度适宜而干燥的红外线灯罩下, 以0.2%硝酸银液、紫草油或含有地塞米松、有效抗生 素的气溶胶喷洒。
的发热、瘙痒、出疹,早期诊断,及时处理。 患处忌用水洗和搔抓。 患者须多饮开水、流质食物,忌腥发之品。注 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大便通畅。 重症护理:保持室温,注意消毒、无菌,保护 口腔粘膜,防止褥疮。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药物性皮炎
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概述
含义:指药物经口服、注射、吸入或皮肤 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 的皮肤、粘膜的炎性反应。
临床特征: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潜伏 期,皮损形态多样,泛发或限于局部,皮 疹形态与用药有关为特征,故又称为药疹。 中医的药毒、中药毒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识: 总由禀赋不耐,邪毒内侵所致。 或风热之邪侵袭腠理; 或湿热蕴蒸,郁于肌肤; 或外邪郁久化热(火),血热妄行,溢于
此型虽发病率较低,但为本病最严重的一种。
多见于磺胺类、解热镇痛类药物引起的过敏。
诊断要点
剥脱性皮炎型 多发生于用药时间较长者。初 次发病潜伏期常在20天以上,皮疹初表现为麻 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很快扩大融合,至全身 弥漫性潮红、肿胀。自觉灼热奇痒。同时粘膜 受累可见充血、水肿、糜烂。皮疹于2周左右开 始消退,全身呈片状脱屑。手足呈手套或袜套 样剥脱,重者毛发、指甲脱落。脱屑可反复发 生,持续月余或更长。严重者肝、肾易受损, 并可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做出诊断 中医分型 治疗原则 药物
思考题
治疗
中医内治 1.湿毒蕴肤:清热解毒利湿,方选用萆薢渗湿
汤。 2.热毒入营:清营解毒,方选用清营汤。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方选用增液汤。
治疗
西药治疗 1.抗过敏:选择抗组织胺药物如扑尔敏、赛庚
啶、特非那丁口服;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硫代 硫酸钠静脉推注。 2.皮质类固醇激素:选用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 的松、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3.对重金属药物引起的药疹:应及早使用如二 硫基丁二酸纳或二硫基丙醇。 4.对重症和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一经确诊,立即抢救。可采用输液、输血、抗 过敏、大剂量激素、抗生素治疗。 5.支持疗法:
此型多见于磺胺类、 解热镇痛类、青霉素 等药物引起的过敏。
诊断要点
麻疹样型或猩红热样型 皮肤焮红灼热,皮损为 针尖至米粒大小丘疹或 斑丘疹,分散或密集, 色鲜红,有自上而下的 发疹顺序,以躯干为多, 可扩展至四肢,对称分 布。自觉瘙痒或剧痒。
此型多见于青霉素、链 霉素、巴比妥类、解热 镇痛类药物引起的过敏。
辨证分型
气阴两虚 皮疹消退, 伴低热,口渴、乏力、 气短,大便干,尿黄。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停止一切可疑药物以及与其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
促进体内致敏药物的排泄(饮水、输液、利尿 剂、泻剂);
应用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抗生素); 支持疗法; 避免使用刺激性外用药。
此型发病率亦较低,但较为严重。多见于链霉 素、鲁米那及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过敏。
Hale Waihona Puke 诊断要点湿疹皮炎样型 急性者有红斑、丘疹、小疱、脓 疱等;慢性者有皮肤干燥、浸润肥厚等,类似于 急慢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常因致敏的外用药 物引起局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后,导致机体敏感 性增高,皮损可扩延。如继续内服、注射同一药 物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即可出现全身扩散 性湿疹样发疹。全身症状较轻,停药后消失较快。
此型较少见。多因抗生素软膏、青霉素、金霉素、 阿司匹林、磺胺类、汞剂等药物引起。
辨证分型
湿毒蕴肤 皮损红斑、 水疱、甚则糜烂渗液, 表皮剥脱。伴剧痒, 烦躁口干
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或有发热。舌红,苔 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辨证分型
热毒入营 皮疹鲜红 或紫红,甚则紫斑、 血疱,高热神志不清, 口唇焦躁,口渴不欲 饮,大便干,小便短 赤。舌绛,苔少湖镜 面舌,脉洪数。
5.眼结膜损害者 选用生理盐水冲洗,定期交替使用 氢化可的松眼药水、碌霉素眼药水,晚上涂金霉素眼 药膏。
6.口腔损害者 选用0.1%利凡诺液、2%碳酸氢钠液或 多贝尔液漱口,凡纱敷唇;口腔溃疡选用口腔溃疡膏、 锡类散、珠黄散。
预防与调摄
不滥用药物。有过敏史者,不用化学结构相似 的药物。
严格药物过敏试验。建立过敏卡。 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用药反应,若有不明原因
的丹药等
临床特点
1.有一定潜伏期,一般首次用药后4--20天, 重复用药可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2.痊愈后再用该药,极微量亦可复发; 3.临床表现与药理性质无关、与药物剂量不
平行; 4.应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
现交叉反应; 5.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常有效。
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