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烧伤补液及进展

烧伤补液及进展



烧伤补液的进展
烧伤静脉补液方式的建立
静脉补液历史 起源于 17世纪初, 英国医生Thomas Latta发现用盐水治
疗疾病。Thomas Latta 实验性地给一个濒临死亡的霍乱患者输入了盐水
溶液,取得了成功。盐水注射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并挽救了部分患 者的生命,这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美国Tommasoli和Parascandolo医生
烧伤休克的辅助治疗
维护呼吸功能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和异物 ●面颈部深度烧伤宜尽早气管切开 ●有缺氧表现者予以吸氧,呼吸功能严重 障碍者及早使用机械通气 ●气道粘膜水肿、支气管痉挛者,使用氨茶碱、 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维护心脏功能
●持续静滴小剂量多巴胺(5— 10mg/Kg/min) ,以增 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扩张冠状血管和 肾血管
一度烧伤

称红斑性烧伤。 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 局部发红,微肿、灼痛、无水疱。 3-7天内痊愈、脱细屑、不留瘢痕。
一度烧伤
一度烧伤
浅二度烧伤

水疱性烧伤。 伤及部分生发层或真皮乳头层。 伤区红、肿、剧痛 ,水疱 , 内含血浆样黄色液体 , 创基鲜 红、湿润、渗出多。 无感染1~2周愈合。 其上皮再生依靠残留的生发层或毛囊上皮细胞 , 愈合后 短期内可见痕迹或色素沉着,但不留瘢痕。
补液时机越早越好 烧伤后未能及时补液或补液不足 , 是当 前存在较为突出的治疗失误之一
避免补液过多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 , 造成心脏前负荷过 重 , 引发心力衰竭 , 脏器组织水肿影响氧的代谢 , 加重机体 缺氧状况 不能单纯依靠补液复苏 补液是防治烧伤休克的主要手段 , 但并非唯一措施,尤其是存有并发症时,单纯补液更难奏效

烧伤补液计算公式

成人:烧伤面积(%)×体重(kg)×1.5(晶体、胶体)+2000~
3000ml(基础水分)
儿童 : 烧伤面积 (%)×体重 (kg)×1.8( 晶体、胶体
)+70~100ml/kg(基础水分)

婴 儿 : 烧 伤 面 积 (%)× 体 重 (kg)×2( 晶 体 、 胶 体 )+ 100ml/kg(基础水分)
8小时达高峰
48小时停止
补液疗法

补液疗法为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 烧伤后第1个24小时输液量:每1%烧伤面积(Ⅱ、Ⅲ度),每公 斤体重给予胶体和电解质溶液1.5ml,另加基础水份2000ml。 电解质:胶体溶液比例为2:1。 伤情严重者为1:1。 烧伤后第 2个 24 小时,电解质溶液和胶体液为第 1个 24 小时的 一半,水份仍为2000ml。
采用生理盐水治疗烧伤。而由于当时人们医学技术认识极为有限,对微生
物学、无菌技术、溶液渗透压及致热原等认识几乎为零,这致使许多接受 静脉补液治疗的烧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故烧伤静脉补液的治疗
手段并未完全的开展。
1900年
Landsteiner 发现人类 ABO 血型 , 为输血治疗烧 伤奠定了相应基础。
三度烧伤
四度烧伤

Ⅳ度烧伤深及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 故曾有人将烧 伤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者定为Ⅳ度烧伤。早期 , 深 在的Ⅳ度损伤往往被烧损而未脱落的皮肤遮盖 , 临床上不 易鉴别。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 , 创面已无上皮再生 的来源,创面修复必须有赖于植皮及皮瓣移植修复一新 ,严 重者须行截肢术。

量的一半
烧伤补液的分类
晶体:0.9%NaCl、乳酸林格氏液、林 格氏液、 5%GNS 、碳酸氢钠、其它 平衡盐溶液 胶体 :全血、血浆、白蛋白、代血浆、 淀粉类、右旋糖酐类、明胶类 水分:5%葡萄糖
伤后第一个24h ◇胶、晶体: 成人:1.5ml/kg/1%BSA, 婴幼儿:2ml kg/1%BSA, 儿童:常用1.75ml kg/1%BSA。 胶:晶=1:1、1:2 或视情而定 胶、晶总量1/2,伤后8h内补给。 ◇生理需要量(水分) 成人:2000-2500ml/kg/day 儿童:70-100ml/kg/day 婴幼儿100-150ml/kg/day,平均输给。 ◇伤后第一个24h内的液体在前8个小时补充一半,其余的 在后16个小时内补完。
●冬眠药物:冬眠合剂1号
减轻氧自由基损伤
氧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 C 10g/d与复苏液静滴;
维生素E 0.1g肌注,8h一次,连续1周;别嘌呤0.1g 口服,3/d,连续1周。
预防消化道出血
● H 2 受体阻滞剂 , 甲氰咪呱 0.4mg 静滴 ,2/

●山莨菪碱(抗胆碱能)解除肠系膜血管 痉挛 ,20mg 静滴 ,4 小时一次 , 持续 3 ~ 6
由于热力(火焰、热液、热蒸汽、
热金属)电流、放射线、化学物质 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烧 伤不仅是皮肤损伤 , 还可深达肌肉、 骨骼 , 严重者能引起一系列全身变 化,如休克、感染等。
2.烧伤的种类?
1.热力烧伤
包括火焰,蒸气、高温液体、金属 等 2.对于化学烧伤 强酸、强碱、磷等一系列化学物质 接触导致。 3.电烧伤
伤后第二个24h

胶、晶体:第一个24h输入的胶、晶体量
1/2(平稳度过的实际需要量,不是公式 预算量)。 生理需要量:同上。 提出血容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即: 主要指标:神志、尿量、P和R、末梢循环。 参考指标:BP、CVP、Hct、电解质和生化。
◇ ◇
补液治疗的注意事项
不应片面依赖补液公式 行”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有公式可循 , 不唯公式而
●心率过快者可用洋地黄药物(0.4mg+5%GS500ml), 必要时4-6h重复一次
●有并发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者 , 可用血管扩张剂(苯 胺唑林 0.1% 稀释溶液缓滴)、利尿剂(速尿 2040mg静注)
镇静止痛
减轻应激反应,减少能量消耗,降低β内啡肽浓度
●止痛药物:度冷丁、吗啡、曲马朵、布洛芬等
1.为什么补液?
烧伤后毛细血管(微静脉)通透性增 强,大量血浆成份外渗,血细胞的破坏, 极易发生(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特 点:





有效循环容量减少(慢性、持续) 心室舒张期充盈压降低 心排量减少 组织缺血缺氧 器官功能障碍
体液渗出期的特点
即刻血浆样液体渗出到血管外 2-3小时最为急剧

深二度烧伤
深二度烧伤

创面形成焦痂 ,呈苍白色,黄白色、焦黄或焦黑 色。 焦痂上可见已栓塞的树枝状皮下静脉网。 创面痛觉消失,拔毛试验易拔出而不感疼痛。 伤后2~4周焦痂溶解脱落、形成肉芽创面,面积 较大的多需植皮方可愈合。
常遗留瘢痕挛缩畸形。
3.掌握好清创时机。争取伤后6~8h内进行。中小面积立即清创。大面积 患者不论有无休克 ,均应抗休克治疗 2~4h后待生命体征平稳时进行简单 清创。 4.对于陷入创面的砂屑,煤渣等不易移除时可不必勉强,以免增加创伤,但 面部皮内异物应在清创时尽量除去,以免遗留难以清除的痕迹。 5.浅II度的水疱皮一般不予移除。水疱低位引流:如水疱已污染、破碎、 皱褶 ,因易招致感染 ,应将其移除。化学烧伤的水疱应完全去除。不要在 创面上涂有色的药物以免对深度的判断造成困难。
5.烧伤的分期?

1.体液渗出期: 烧伤后,无论烧伤的深浅或面积的大小,伤 后迅速发生的变化均为体液渗出。 2. 急性感染期 : 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含有大量蛋白质的 渗出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 3.修复期: 此期包括创面修复与功能修复。创面修复过程 在创面出现炎症改变后不久就开始。 4. 康复期 : 深二度及三创面愈合后 , 尤其是在易受压和摩 擦活动部位,早期常会反复出现水疱,破溃后又会出现创面 , 如果处理不确当 , 可形成大片创面 , 可能要半年~ 1 年才能 愈合。

3.烧伤的面积?

手掌法 : 伤员本人 5 指并拢的一侧手掌约为体表
总面积的1%。

中国新九分法:
中国新九分法:
小儿面积估计
头面颈部面积%=9+(12-年龄)
臀部及双下肢面积%=46- (12-年龄 )
烧伤深度—四度五分法
(2004年10月28日在第七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讨论通过 )



烧伤的并发症
1.休克 2.脓毒症 3.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 4.急性肾功能衰竭 5.应激性溃疡和胃扩张 6.其他
7.烧伤的治疗?
1.早期及时补掖,迅速纠正低血容休克,维持吸道通畅 2.使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有效地防治全身性感染: 3.尽早切除深度烧伤组织,用自、异体皮移植覆盖,促进创 面修复,减少感染来源:
1921年
耶鲁大学的 Underhill 教授对 New Havend的 Rialto剧院大火
幸存者进行研究 , 发现大量烧伤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蛋白和
盐类复合体 , 这和血浆成分相似。这一研究间接证实了体液 和蛋白质的丢失才是产生休克的原因 , 他同时发现通过静脉
输入生理盐水,能补充烧伤休克时大量丢失的血浆[1]
4.积极治疗严重吸人性损伤,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脏器功能障
碍 5. 实施早期救治与功能恢复重建一体化理念 , 早期重视心理、
外观和功能的恢复。
8.烧伤的注意事项?
1.清创可在镇痛、镇静药物下进行。一般可用哌替啶(小儿、老人、颅脑 损伤或呼吸道烧伤者忌用),或加用异丙嗪。主张简单清创。
2..做好准备工作,缩短清创时间。减少搬动,操作应迅速、轻柔以减少对 伤员的刺激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 防止交叉感染。注意保温 , 室温保持在 28~30度。
烧伤深度判断注意事项
1、人体部位不同,皮肤厚度不一,同一条件下的烧
伤引起的损伤深度也不一样。 2、同一部位的皮肤,因年龄、性别和职业等不同, 其厚度也不一,同一条件下的烧伤引起的损伤深度 也不一样。 3、烧伤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 4、皮肤的隔热作用较大,散热也慢,在一段时间内 热力仍可持续渗透,使创面加深。 依据烧伤的面积、深度、部位、年龄、有无合并 伤 , 伤前的体质强弱 , 有无内脏器质性疾患等因素 综合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