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09-01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幼儿年
龄偏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没发展起来,如果要对幼儿实施较深层次的教育影响只能是一种
设想,而无法真正施行。
但是,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与生俱来的,所以通过音乐的
影响达到教育幼儿的目的是种较为可行的办法。
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
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
多年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悟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一、架起桥梁,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是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如
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
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换童趣”。
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
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
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
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
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
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我所担任的音乐
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关注幼儿,增强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园对幼儿音乐方面的培养在于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到老师组织的活动中和自发地进行音乐
活动,并且能够创造性的进行歌词和舞蹈动作的创作。
1.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音乐氛围
首先应根据幼儿年龄段的特点设置音乐角,让中大班幼儿主动参与,共同商量选择应该如何
布置音乐区角,选择幼儿喜欢的音乐,以便在玩区角时,幼儿有兴趣自主的参与活动。
其次,我们为小班的幼儿创设了“敲敲、打打、玩玩”的区角,将各种打击乐器、各种卡通头饰放在
区角中,幼儿能够自主地拿取,自由表现。
我们还为中大班幼儿准备节奏卡,将各种节奏放
在区角中,幼儿能够自主的更换节奏卡并将节奏用身体的某个地方打出来。
同时,在幼儿吃
饭之前,和睡觉醒来以后,我们都放一些轻松、安静的音乐,让幼儿能够在一个轻松、安静
的音乐氛围中进行活动。
2.选择适当的教材
首先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幼儿选择了不同
类型的音乐,有比较有趣的《猪小弟》,有比较激昂的《对面的兔子看过来》,还有创作歌
词弹性较大的《悄悄话》。
其次,要考虑到音乐的难易程度,也就是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
择教材。
如果选择的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反之,
幼儿如果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没劲。
所以,我们选择的教材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幼儿
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目标的。
3.给幼儿留一个适当的空间,是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关键。
如果幼儿已学会一定的唱歌基础和技能,老师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创作的空间,给幼儿一个自
我表现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做到不一手包办,让幼
儿大胆地去创作歌词以及肢体动作。
比如在中班的创作歌词活动《悄悄话》中,幼儿学会了
老师教授的歌曲,老师向幼儿提出了问题:除了青蛙能够说话以外,还有谁跟好朋友说悄悄话?他们在哪里说?怎么说?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创编歌词。
幼儿在歌词的创作方面
有了很大进步。
在大班音乐教学活动《颠倒歌》中,个别小朋友自己提出了“歌词可以正着唱”的主意,把原来的颠倒的歌词,按照正常的规律来唱,老师就请他们唱给小朋友听,果然很
有意思,老师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编的歌词唱出来,这不就是幼儿在音乐活动的主动性表现吗?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
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
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
作品时,一定应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这个过程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
例如在欣赏《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
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
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
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
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
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曲子时,孩子们在理解歌曲的基
础上,我则鼓励幼儿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
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总之,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实践证明:孩子们
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知力、
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