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日本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
共同体是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如果是一般的理论,学生和学生在学习中是有阶层的,所以会被划分成不同的阶层,学生被划分成优等生和困难生,但是共同体是所有的孩子是平等的,这个是课堂当中的概念。
关于“学习”,佐藤学老师把它定义为三种对话,学习是自己与他人的对话,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及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如何能变成一个共同体,变成对话的共同体,需要我们课堂进行转型,从一个老师独白的课堂,变成所有的学生平等的思考共同对话,形成一种相互协同的交响式的课堂。
所谓交响,就是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每个人发的不一样。
就像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是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
佐藤学先生带我们走到一线课堂去观察、研究、研讨和反思,用这种方法发现儿童真实的学习情况。
书中针对日常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均有解析,作者针对“合作学习”娓娓道来了一则则课堂小故事,让我钦佩之余,也发现这里所指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些不同。
课堂故事中的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
书中学生之间“若无其事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学生一帮一的活—动,是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这种“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谐安全、连环思考、互帮互助的探究式课堂,这一切都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倾听是需要练习的。
“培养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示范倾听,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有声和无声的语言。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
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
当课堂给学生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也能毫无顾忌地主动求助时,即使学生的学习力有很大差距,他们也能通过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拥有自己最大的收获。
课堂真正的精彩之处,是每一个儿童都能自由自在又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的交响曲。
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学情,必须有一个载体,其实课后研讨是很好的载体,我们的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有课后研讨,这种课后研讨,主要针对的是评价老师哪里教的好,那里教的不好,提出两点优点两点缺点。
这种方法主要是收获少,评价停留在表面。
怎么样把研究活动做扎实?其实就是最核心的问题点从评价老师教的好不好,转化成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真正的观察员,要求每一个老师,都以一个观察员的角色,就研究一个小孩,他的整个的完整学习状态记录下来,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身体姿态、表情、包括学习单,他跟其他孩子的互动,都要让老师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目的是告诉老师,真正知道孩子的学习困难点在哪里,它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课堂要改进的地方,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让老师细致地观察孩子的学习,就会知
道很多孩子的观点,他的学习方法其实是优于我们设想的,他们很多表现是非常惊艳的。
包括很多弱势的学生,老师经常叫他们学困生。
但这些同学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的过程当中,其实他们会有很多的与众不同的发现。
如果我们没有做课堂观察,这些发现往往因为这些孩子不出色,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而被忽略掉,永远觉得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好的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经过了深刻的课堂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看问题的观点都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
这要求我们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敬畏我们的孩子,对孩子观点的敬畏,对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的敬畏,不要以为孩子比我们小,所以他们永远要向我们学习。
不对的,其实越小的儿童,他们越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成人借鉴,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研课的过程,也就是课后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从评价状态变成了一个研究状态,评价评的是谁,评老师,只能让老师更加不安全,其实一点其他作用都没有。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更多的是优等生展示的机会,时间长了,一部分学生就慢慢被边缘化,逐渐没了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被边缘化的学生还会愿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吗?还会愿意自己发言吗?”于是,我们的课堂声音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种语言——教师的独白”。
这是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大家面临的困惑是基本一致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有正确的大方向,我们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学无止境,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最后逐渐向着理想的境地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