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理念本课旨在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研究声音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科学课的基本理念。
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
动手做是科学探究的灵魂。
我为学生提供很经典的、多样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自然的将注意力集中到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上,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到探索声音的产生与振动之间的关系上,力求让学生体验一次真实、完整的探究活动,自己寻找到声音产生的秘密,相信这种解决问题常采用的: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将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会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从身边的问题和材料入手就可以开展研究,而这正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三、教学准备学生:一号袋(食品袋、橡皮筋、竹丝、钢尺、梳子、发声罐)、科学书;二号袋(音叉、木盒、橡胶锤)、装水的塑料水槽;一面鼓、鼓棒、少许大米装袋中;毛巾;“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
教师: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生材料教师也有一份)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给这些声音分类呢?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利用身体能发出声音来吗?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都能发出声音?预测: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设计意图:巧妙引出探究的问题,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听声音、猜物体,做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和制造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奥秘的兴趣。
猜想可以有利于调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并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二)动手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有了假设,我们就要通过多个实验收集证据来验证假设。
出示“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对比”研究记录单:看懂后说说怎样做实验和完成表格。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声音尽量小些等)后学生实验并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让物体发出声音,说明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声时,发声的物体一定发生了某种变化,正是这个变化导致物体发出声音。
你认为怎样的运动称为振动?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课件出示振动并板书。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非简单!培根说:“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
”实验记录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个活动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中的要点。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即发生了振动,使学生意识到证据的重要。
遵循“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采用实验法,让学生的前概念在体验中被唤醒。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怎样知道音叉振动呢?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放大实验效果。
音叉的振动频率快,幅度小无法用眼看清楚,可以借助水来观察,用发声的音叉轻触水面。
教师演示后学生实验。
播放视频:借助水观察音叉的振动。
2、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知道音叉在振动呢?演示: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
播放视频:借助泡沫球观察音叉的振动。
3、播放视频:音叉是怎样振动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引起空气的疏密变化形成声波传入耳中。
4、播放视频:琴弦振动发声。
5、教师演示敲鼓,怎样知道鼓面在振动呢?学生利用大米敲鼓实验。
通过大米的跳动看到鼓皮发声时的振动同时听到大米跳动的声音。
振动停止后,停止发出声波,声音就消失了。
播放视频:鼓皮振动发声。
6、小结: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而摩擦、弹拨、吹、拍、敲等发声方法是让物体振动,然后振动产生声音,所以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振动。
(完成板书箭头:↓)(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而且通过实验再观看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会理解得更深更透彻。
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由个别到一般”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四)研究声带发声,进行爱心教育1、在我们的身体里既有一个能发声又有一个非常敏感能感受振动的器官各在哪儿?像老师这样用两指轻摸喉结处感受喉咙里声带的振动,我们齐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发声振动,声带不振动便无声。
声音是靠气体带动声带振动发声的。
男孩的声带长而宽些;女孩的声带短而窄些,声音尖而高些。
播放视频:声带振动发声。
2、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怎样保护我们的声带?5月17日是全国助残日,我们怎样对待发声有障碍的人?(设计意图:利用课件里录像强化学生对振动的理解。
通过研究声带的发声,使学生知道人发出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知道应该如何保护声带,关爱发声有障碍的人。
)(五)拓展延伸1、你知道最先提出声音来自振动理论的是谁吗?他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帕斯卡。
帕斯卡从玩盘子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声音来自振动的理论。
播放小故事。
2、你知道小动物是靠什么发声的吗?出示图片青蛙鸣叫、昆虫发声等。
3、所有的振动都能听到声音吗?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的飞舞声?我们的听音范围在每秒振动20到两万次之间的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无法听到。
例如白粉蝶飞行时每秒钟只振翅6次,所以听不到。
每秒不到20次的声波叫次声波,如马、鱼、鸟能听见次声波。
超过每秒2万次的声波叫超声波,如蝙蝠、狗、鲸能听见超声波。
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
次声波可以预报风暴的来临等;超声波诊断人体疾病等。
4、你还知道动物是怎样发声的?课后研究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展示知识,利用科学故事可以轻而易举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中充满多变、主动、充实与趣味。
把课堂探究延伸开去,使活动连续不断,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保持学生旺盛的探究热情和创新能力。
)五、板书声音的产生↓振动六、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程在于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切的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制造声音到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和方法制造声音,想出多种方法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
在实验中既动手又动脑,人人有任务,人人可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成功的活动设计离不开成功的材料选择。
只有有结构的材料才能使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结构”意义的材料,让振动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巧妙地利用乒乓球将微小形变可视化,有效地看到球被振动的音叉弹起,渗透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既能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激发探究的兴趣,又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这种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实验研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
学生对此会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这就是在“真刀真枪搞科学”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成功的最有力保证。
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声像同步,图文并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感知环境和更适于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因此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
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当小组活动合理分工、各司其责,开展得很顺利时,就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明确这样做是正确的;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干预和指导,使小组活动顺利开展。
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合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加以引导,要让学生慢慢接纳、应用它并使学生乐于合作学习,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必须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叶澜说过:“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在这节科学课中,我没有一味地遵循事先设计好的流程,而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学生在亲自尝试和发现中体验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所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验,去观察。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的“教”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逐步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探究学习的人,一个乐于探究学习的人。
成功的课后是更多地付出。
科学课要准备的资料很多。
我合理地选取网上收集的有用资源,精心自制教学课件有效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而实践材料更是关键,没有足够的音叉,我就到周围的三所中学去借,直到材料备齐。
虽然为这节课准备得很忙碌,但看到学生们那一种依依不舍还想继续做实验的眼神让我感动,孩子们这么喜欢科学课,我再累也值!成功之处体现价值,而失败也同样体现教学研究的价值。
由于时间等关系,我想如果能再给学生更多的材料、更多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并多说说所感所思,也许他们的探究体验会更深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