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教案执教人:洪秀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诗作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解读词句,品味作品的内涵。
【学法指导】合作学习(诵读、研读、赏析)、讨论探究、拓展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演唱的《烟花三月》MTV,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三、历史名城,走进扬州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词意。
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四、置身诗境,品味扬州1、思考:这一路上词人姜夔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名都——繁华热闹4、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等。
五、体察诗情,重游扬州(精讲点拨)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5、小结六、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
七、拓展延伸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1)此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2)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思考:本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并比较和《扬州慢》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名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感伤(国家沦亡的悲痛)空城:“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
空尘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合作讨论: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㈠所见:⑴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
(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
)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
⑶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
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
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采用了虚拟之法: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还是无人欣赏。
类似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流露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无限伤痛之情。
㈡所听:清角吹寒: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通感——(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小结:现在的扬州城破败、荒凉、萧条。
如果用上阕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的话,那么,如今的扬州城实际上等于是一座“空城”:空旷、空荡、空无一人、毫无生气。
因而,今日的扬州令姜夔不禁悲从中来(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不是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句子能有所体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繁华热闹这些繁华热闹的景象,词人有没有为我们作具体描绘没有,化用诗词,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介绍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过渡句)扬州的盛况亦见于古诗词,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晚唐大诗人杜牧更是一生至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了他无数的动人诗篇。
(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小结: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而这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名都(佳处)。
一“名都”,一“空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眼前的空城之景是作者看到的,而“名都”则是作者通过化用的诗句联想到的,这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一虚一实,虚实相济)。
词人不仅化用杜牧的诗句,让我们可以想见扬州昔日的繁华,甚至在下阕中,他还想象唐朝的杜牧穿越时空、来到了扬州。
杜牧来到今日的扬州会是什么感受“惊”为什么而“惊”因“空”而“惊”,惊“十里扬州”竟然变得“荠麦青青”。
“惊”扬州昔日繁华,今日萧条,昔盛今衰、古今变化之大。
(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情况下,以杜牧之惊,从侧面衬托出劫后扬州的荒凉破败。
侧面描写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战争。
“自胡马窥江去后”这是金兵南侵造成的,流露出对战争的厌倦,对国家的伤痛(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之情。
战争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
古代更是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扬州,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多媒体投影创作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度淮,扬州变得残败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大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
虽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满目疮痍,不禁满怀追忆。
1127年,“靖康之变”后。
在北宋的半边废墟上重建的南宋,是一个更加虚弱的王朝,金兵频繁发动的大规模南侵,使它长期面临着覆亡的严重危机。
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曾攻破扬州,烧杀掳掠。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虽然已过十五年,作者路过扬州时,映入视野的还是劫后的扬州一片荒芜,满目疮痍的萧条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写下此词,表达他因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这种情感我们也可用序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悲。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行役路过西周故都,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黍离》诗。
原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稷,是两种农作物。
离离,指行列貌,整齐茂盛的样子。
靡靡:行步迟缓貌。
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噎: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七、总结全文:综观全词,作者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有虚有实,从而突出了劫后扬州的荒凉,伤今怀古,抒发了“黍离”之悲。
八、让我们再来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他的“黍离之悲”。
(学生齐诵全词)九、拓展延伸大家对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领会得应当很深刻了。
但这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阅读鉴赏同类作品。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