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研究的新时代_王宁

汉字研究的新时代_王宁


2009 年第 3 期
纪念新中国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0 周年笔谈
19
历史发展的趋势加以论定。简单地论定汉字 的优劣、 简繁、 难易的只言片语 , 已经不能解 决问题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 文化的关系如何 ? 在汉字演变整个过程中的 每一个阶段, 它的总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发生这些 变化? 其 中包含着 哪些规 律? 汉字构形中的表音功能究竟有多大 ? 汉 字的构形理据是否还存在 ? 汉字还能不能进 行合理的结构分析 , 还是只能任意解释? 诸 如此类的问题, 都要在深入、 科学的汉字理论 研究中来解决。一个汉字科学研究补课的时 代到来了。 在汉字的科学研究日趋深化的时候, 采 用正确的方法论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澄清思 想的混乱 , 走出方法的误区, 必须尽快提到日 程上来。汉字的研究应当确立以下三个重要 的观点。 ( 一) 加强对汉字本体的研究 , 以字形为 中心, 探讨汉字发展的内在规律。汉字是记 录汉语的视觉符号, 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 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国 , 把字形作为汉 字的中心来探讨 , 从理论上研究其内在的规 律, 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念造成的固有 积习。这种积习, 是早期汉字研究中解读文 献的实用目的带来的。形、 音、 义互求的传统 方法, 忽略了作为语言载体文字的相对独立 价值, 字 与 词 混 淆, 文字学 附属于语言 学, 失去了自己独立研究的价值。从内因论 的角度, 汉语与汉字既有联系 , 又不能混为一 谈。诚然 , 汉语的推动, 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 要因素 , 但是, 对汉字规律的研究 , 不能用汉 语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汉字的发展除了适应 汉语外 , 还有它自身独自的规律。唯有弄清 汉字字形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 才能对汉字 的历史、 现状中的诸多现象进行解释, 从而预 见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二) 通过对汉字总体系统的共时描写与 历时比较, 创建科学的汉字学与汉字史。汉 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孤立地研究它的
策, 从课题上和方法上, 文字改革的研究是主 流, 中国汉字研究传统继承和历史研究的声 音相当微弱, 科学汉字学的成果相当稀少, 实 际上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弱小的分支 , 甚至没 有建立系统的汉字学基础理论。 70 年代中叶 , 汉字改革向着拉丁化方向 的发展宣告 暂时停止 , 我在 再论汉字规范 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一文中曾经说过: 随着 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 呼唤 , 汉字研究的又一个高潮出现在我们面 前, 使我们一则以喜, 一则以忧。喜的是, 历 史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一个重新审视既往工作 的机会, 不但允许我们对汉字问题再一次进 行全面的反思 , 而且 , 在反思之后 , 还有机会 对既往工作的不足加以弥补和完善。这是汉 字的幸运 , 也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忧的是, 先 辈们将近 100 年的苦苦思索和奋力拼搏, 许 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 并没有把汉字问 题处理得十分恰当。现在 , 在一个崭新时代 更为复杂的现实面前, 要求又这样紧迫 , 我们 能正确把 握汉字的 现在和未 来吗? 的确如 此: 一方面 , 汉字进入计算机 , 标志着汉字现 代化进入了最高层次, 简化汉字推行到基础 教育和扫盲运动 , 标志着汉字的大众化达到 最广泛的程度 , 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信心; 另 一方面, 在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面前, 科学的 汉字研究成为大众最关切的问题 , 也成为几 代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经过一个世纪的争论与实践 , 不论是持 有哪种观点的人都深切认识到 , 汉字与中华 民族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 在正确继承 传统并为文化精华的传承寻找现代化形式的 细致工作 中, 复 古和盲目 反传统同 样有害。 在 20~ 21 世纪之交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在现 代化与国际化的洪流冲击着转型期中国的新 时代 , 中国必须以自己有特性的文化为世界 文化的多样化作出贡献, 而不是把自己改变 成其他的文化 , 使世界文化变得单调。 要想决定汉字的命运 , 必须首先对汉字
2009 年第 3 期
纪念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笔谈
17
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 初稿 自公布以来 受到文教、 出版、 广播等部门广泛重视, 对现 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起了积极 的作用。但是, 随着语言的发展, 初稿 中原 审的一些词语的读音需要重新审定; 同时作 为语音规范化的标准 , 初稿 也亟需定稿 。 2) 这次审音工作总体考虑, 以符合普通话语 音发展规律为原则, 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 通话为着眼点, 采取约定俗成、 承认现实的态 度。对 初稿 原订读音的改动 , 力求慎重 。 3) 审音表 是国家标准, 自公布之日起, 文 教、 出版、 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 行业 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 标音, 均以本 表为准 。这三点都很重要。我们上面提到 审音工作因 文革 被迫停顿了十年, 但是审 音成果的社会影响并没有中断 , 在普通话语 音规 范 上继 续 发 挥 着 积 极 的 作 用。例 如 癌 , 1959 年的 新华字典 收在 y 字母 , 注为 y n, 后来据 审 音表 定为 i, 炎 症 与 癌 症 的读音因此区别开来。例子不胜枚举。 六、 审音的成就 新一代人在学习普通话时 , 基本上是按 审音表 的要求来学的, 他们缺乏新旧对比, 难以很好体会到 审音的好 处。现在 我们拿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教材来看, 就会看 到那时的异读情况: 1) 声母的不同, 例如 波浪的波 , 读 p , 又 读 b ; 荒谬的谬 , 读 mi \ ni ; 缔结的缔 , 读 d \ t ; 包 括 的括 , 读 ku \ gu ; 步 骤的 骤 , 读 zh u \ z u; 接触的触 , 读 ch zh ; 森 林的森, 读 s n \ sh n; 秘密 的密, 读 m \ b ; 机 械的 械, 读 xi \ ji ; 商埠的埠, 读 b \ f ; 溃烂的 溃, 读 ku \ hu 。 2) 韵母的不同, 例如淡薄的 薄, 读 b \ b o; 收获的获, 读 hu \ h ; 熟练的 熟, 读 sh \ sh u; 淋雨的淋 , 读 l n \ l n; 娇嫩 的嫩, 读 n n \ n n; 琴弦的弦, 读 xi n \ xu n; 恶劣 的劣 , 读 li \ l ; 跃进 的跃 , 读 yu \ y o 。3) 声调的不 同, 例如疾 病的疾 , 读 j \ j ; 复习的 复, 读 f \ f ; 特殊的 殊, 读 sh \
18
语言文字应用
2009 年第 3 期
止。建国以来, 文字改革运动在基本思想上、 组织上、 人员上、 任务上, 都是 20 世纪初期运 动的延续。所不同的是 , 早期的文字改革运 动, 是以知识阶层为主的、 有组织领导的群众 运动 , 而到建国以后 , 转变为政权所支持的国 家行为。这种转变, 一方面使有志之士半个 世纪以来所从事的文字改革工作在较短的时 间内迈出了一大步, 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 简化汉字、 推广普通话、 制定和推行汉语拼 音方案, 得以在最短 的时间 内完成 ; 另一方 面, 由于政府行为带有政策的强制性而使各 种不同的意见难以充分反映、 合理解决。只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根据 20 世纪 50 年代的档案可以看出, 在制定汉字简化方案 时, 专家和语文工作者曾两次集中地对草书 楷化的简体字提出了不同意见。第一次是在 1950 年 9 月底确定简体字选定原则时 , 语文 工作者提出: 草书楷化简体 弧形交叉和 笔画的勾连, 使得汉字的字形差别减少 , 不仅 增加初识字人认读和书写的困难 , 而且草书 楷化的形体远不及正楷体那样结构匀称、 美 观。因此 , 草书楷化字体不适于印刷, 只有少 数楷化的草书简体可以采用。 1954 年 4 月, 在对 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 第三稿征求意见 时, 北京的出版、 教育、 新闻部门又一次提出: 草书笔画增加了汉字的结构单位 , 打乱了原 来的部首系统。有些字很难把它归并到现有 任何一个部首里去, 这就使原来按部首、 笔画 编排的字词典、 电报码本、 档案、 索引等不能 继续使用。同时, 草书笔画不易为初学的人 掌握 , 难于称说, 不便书写。 宋体字夹杂草 体甚至一个汉字的一半是宋体 , 一半是草体, 形式上很不协调。从简化字使用的具体情况 和汉字构形的规律来看, 上述意见完全是正 确的。但是, 由于个别领导人坚持 作简体字 要多利用草体 , 致使上述意见未被采纳。从 现有简化字来看 , 一些不十分优化的简字, 较 多的是来自草书楷化。应当说 , 20 世纪 50~ 70 年代 的汉 字研 究, 更多 的是围 绕三 大政
sh ; 宁可 的宁 , 读 n ng \ n ng; 侵 略的侵 , 读 q n \ q n; 质量的质 , 读 zh \ zh ; 细菌的菌 , 读 j n \ j n; 号召的 召, 读 zh o \ zh o; 伪 装的 伪, 读 w i \ w i。 4) 声、 韵、 调至少两项不同 , 例如卡片的卡, 读 k \ qi ; 暴露的暴, 读 b o \ p ; 巷道的巷, 读 h ng \ xi ng; 恪守的恪, 读 qu \ k ; 供给的给 , 读 g i \ j ; 提防的提, 读 d \ t ; 矛盾的盾 , 读 sh n \ d n; 五更的更 , 读 g ng \ j ng; 奇数的奇, 读 j \ q 。 ( 以上例子采 自 50 年代北京大学 现代汉语 教材 ) 。这些 异读后来基本消除了, 这就给我们的学习、 工 作、 生活, 特别是社会交往带来很大的方便。 语言文字工作是谋社会之功 , 而不去追逐一 己之利。我们在上面提到 , 王力先生在 1982 年 82 岁高龄的时候 , 主持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工作 , 1985 年 12 月发布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 表 , 半年后, 即 1986 年 5 月 3 日, 王先生就 辞世了。在汉语规范事业上为我们留下了明 媚的阳 光和 青翠 的绿荫 , 这 正是 先生 的追 求啊。
汉字研究的新时代


(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汉字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初开始 , 一百 多年 来高 潮迭 起, 一浪 高过 一浪。 20 世纪 初, 汉字是保存还是改革 , 成为中国文化传统 与现代化的激烈争论最尖锐、 最前沿的问题。 到 20 世纪中叶, 文字改革的呼声在知识界日 益高涨, 而对文字改革的异议也一直没有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