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
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
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
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此由时邪夹湿引起,要区别湿重与热重。

治法:清肠化湿。

方药举例:葛根苓连汤加味。

葛根、黄苓各10g,黄连、甘草各3g,地锦草30g,车前草30go
加减:呕吐不止,加辟瘟丹0.3〜0.5g,顿服。

夹有表邪,发热流涕,加鸡苏散(包煎)15g o烦躁不安,发热较甚,加紫雪丹0.5〜1g,每日2~3次。

湿重,苔白腻,泻下多水,加苍术Iog,姜半夏6g。

另用玉枢丹0.3~0.5g冲服。

出现皮肤干瘪、口渴、目眶凹陷、睡中露睛、舌红少苔,以及呼吸深长等伤阴证候者,去地锦草、车前草,加乌梅1.5〜3g,白芍10g,炙甘草3~5g,石斛10g,以固肠止泻,酸甘化阴。

如见舌淡、脉微、四肢冷、精神委靡等伤阳证候者,停用清肠化湿药,先当回阳救逆。

附子6g,人参9g,牡蛎、龙骨各15g,白芍10g,炙甘草3g煎服。

若阴阳两虚,需救阴扶阳,同时兼顾。

兼有实证存在,则标本同治。

3.脾虚泻腹泻反复不愈,大便腥气异常,完谷不化,面黄,无力,神倦,食少,自汗、盗汗,苔白质淡。

治法参考第五章泄泻的脾胃虚弱证。

二、中成药
保和丸每次1〜1.5g,每日2次,或煎水服。

用于食积腹泻。

纯阳正气丸每次1〜:1.5g,每日3次。

用于伤食受寒腹泻。

檀香正气软胶囊每次1〜2粒,1日2〜3次。

用于风寒泄泻
葛根苓连微丸每次1〜3g,1日3次。

用于湿热泻。

附子理中丸每次3g,1日2〜3次。

用于脾肾阳虚泻。

三、简易方药
鸡金散山楂炭10g,制鸡内金4g,砂仁1g,共研细末,每次服lg,1日3
次。

用于伤食泻。

焦山楂、鸡内金各等分,研为细末。

每服l~2g,1日2~3次。

用于伤食泻。

I号止泻散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

每服l~2g,1日2~3次。

用于风寒表证
不著,腹泻次数不多之偏湿泻。

11号止泻散苍术炭、炮姜炭、山楂炭各等分,研末。

每服l~2g,1日2-3次。

用于脾阳虚泻之轻证。

地锦草、马齿宽、铁免菜,每味用15~30g,取1~3味,为煎剂或制成合剂,1日分服。

用于湿热泻。

地锦草、辣蓼草各30g,水煎服,1日1齐人用于湿热泻。

苍耳草根、凤尾草各
30g,水煎服。

用于湿热泻。

石榴皮10g,水煎加红糖,1日1剂。

用于久泻无积滞者。

山药或芋头晒干,研成细粉,每次3~6g,开水调成奶糕状,每日3~4次。

用于脾虚泄泻。

薯薪散焙黄怀山药100g,砂仁5g,共研细末,每次服10g,加少量开水或葡萄糖水调成糊状喂服,1日2~3次,平日常服。

用于脾虚久泻。

生葛根30g,绿茶2g,白糖20g,食盐0.5~lg(呕吐加生姜1~2片),煎水成30OmI,代茶饮。

用于久泻伤阴者的辅助治疗。

四、饮食疗法
1.健脾八珍糕组成:炒党参、茯苓、炒意灰仁、炒荧实、陈皮、炒白术、炒扁豆、炒山药、莲子、炒粳米。

婴儿每次1~2块,幼儿每次3~4块,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冲服或炖服。

用于脾虚泄泻。

2.鲜萝卜叶30g,洗净切碎,加水150ml,煎水50ml,分次服,1日1剂,疗程3~5天。

用于湿热泻。

3.难白粥迷白30-60g,洗净切碎,加糯米30~60g煮粥分次服,1日1剂,疗程3~5天。

用于风寒泻。

4,乌梅山楂饮乌梅、山楂各10g,加水适量同煎50~100ml,分次服,1日1剂,疗程3~5天。

用于伤食泻。

5.糯米莲子红枣粥糯米30~50g,莲子、山药各10g,红枣10枚,煮粥,加适量红糖,可当饭吃。

用于脾虚泄泻。

五、针灸疗法
体针取天枢、足三里、长强。

湿热泻加曲池、内庭;伤食泻加建里、内庭、公孙;脾虚泻加气海、中脱;虚寒泻加关元、阴陵泉。

此外,发热者加大推、合谷;呕吐者加内关、上院;腹胀痛者加下腕、合谷;纳差加针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

虚证针后加灸,
每日1〜2次。

取脐四边穴(脐旁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以四穴上下为序进针2~3分深,不留针。

对虚寒者缓刺,捻转半分钟;实热者,急刺捻转10秒钟。

病情急者每日1次,病情缓者隔日1次。

用于各类泄泻。

耳针取大肠、小肠、脾、神门、下脚端、直肠下端。

每次选3~4穴,局部消毒,亳针刺之,或刺后埋针,每日1次。

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穴,隔日1次,每日按压2〜3次。

激光穴位照射取天枢、足三里、中脱、神阙、上巨虚。

选2〜3穴,用JC-IO型激光针灸仪照射,能量15J,每穴照射3〜5分钟,每日1~2次。

灸法用艾条温灸神阙穴,1日1次,灸至皮肤红晕为度。

用于虚寒泄泻。

六、推拿疗法
补脾经300次,推大肠100次,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按揉足三里1分钟,推上七节骨TOO次,揉龟尾200次,捏脊3~5遍。

伤食泻加清大肠,运内八卦,揉板门,揉中脱,揉天枢;风寒泻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腹痛加掐揉一窝风,拿肚角;湿热泻加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若热重者加清天河水;脾虚泻加补大肠,推三关;脾虚损及肾阳,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若久泻不止,加按揉百会。

七、其他疗法
鬼针草30~60g,煎汤后洗足,1日1~2次。

用于婴幼儿泄泻。

丁香1份,肉桂2份,共研细末。

每次用1〜3g,纳脐中,外贴纸膏药,1日1次。

用于寒泻虚证。

吴茱萸30g,苍术20g,丁香6g,胡椒30粒。

用火焙干,研成粉干,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用时取药末1.5〜2g,陈醋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泄泻。

肉桂3g,细辛0.9g,干姜6g。

上药共研细末,入冷开水和匀,填于患儿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续填3〜5日。

用于风寒泻。

车前子9g,滑石粉6g,甘草3g,上药共研细末。

取药末适量,填满患儿脐孔,外以纱布盖上,贴紧,每日换药1次。

用于湿热泻。

葛根5g,黄连5g,黄苓IOg,马齿宽30g,木香6g,浓煎成100mL每次10〜30ml保留
灌肠,每日2次。

用于湿热泻。

皮硝30g,肉桂粉5g,用蜜水调成胶状,放在纱布上覆盖腹部,每日1次。

用于重症泄泻而引起的严重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预防与护理】
1.节制饮食。

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助食品,不宜太快;品种不宜多。

喂养、哺乳宜定时定量,适时断乳。

2.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寒致泻。

3.保持臀部清洁,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洗净,防止红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