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展应走“差异化”路线,而非规模化——专访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小平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8年第7期文本刊记者余娜“从这张不同跟踪系统的发电增益对比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垂直双轴、垂直单轴、联动斜单轴的发电增益分别为24.66%、20.15%、16.94%和13.36%。
结合2元、1.6元、1.12元、0.80元的造价成本,预计平单轴的市场应用前景最为广阔。
”5月26日,在刚刚落成不足一年的“全国首座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实证基地”综合对比区中,技术员李绍睿娴熟的向《能源》记者介绍。
这座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实证基地,地处一片荒漠、半荒漠化的土地之上;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或平躺、或仰视,蔚蓝色的硅片组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这一基地共有6个试验区,包含了26种类型规格的组件、21种类型规格的逆变器、17种型式的支架,30种设计理念,15种新设备和30种新材料。
为全球光伏行业设计、施工、研发、编制等提供窦测数据,为最终实现平价上网提供技术支撑。
”谈及一年前落成的全球首个大型光伏户外测试对比平台,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小平难掩兴奋。
“这是青海省在新能源领域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相信会对中国乃至全球太阳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谢小平说。
曾经的水电巨头缘何涉足光伏产业?“全球光伏发电最大运营商”的光环加持下,黄河公司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水电造价翻番增长,主要因素是移民成本”《能源》当前黄河上游的水域开发情况如何?黄河公司布局了哪些水电站?谢小平: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到宁夏青铜峡水电站的河段,统称为黄河上游。
黄河上游的水电规划批复的很早,在1954年的全国人大就已批准,直到1990年进行了一次调整。
规划25个梯级电站。
目前除了黑山峡河段的一组电站没有建设完成,其他电站项目均已落成。
1999年,为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需要,加快开发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建设我国西北水电基地,推进“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黄河水电应运而生。
我们主要以龙羊峡、李家峡两座水电站作为母体电站,滚动开发黄河上游的水电站。
黄河公司目前电力装机投产规模为1697万千瓦。
拥有黄河班多、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苏只、积石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和大通河流域、陕西嘉陵江等水电站17座,正在开发建设黄河龙羊峡以上河段梯级电站;水电装机1083万千瓦。
《能源》单位千瓦的水电造价处在什么水平?电量能否全额上网消纳?如何发挥水电的主业优势?谢小平:对于水电项目的开发,从工程造价和发电成本来讲,目前项目成本非常高。
这是由于涉及环保、征地移民等事宜,而仅征地移民一项的费用,甚至占到工程投资的50%左右。
造价方面。
事实上,这几年水电的造价不停的翻番增长。
我们建设公伯峡水电站时,单位千瓦投资约4100元;建设拉西瓦水电站时单位千瓦投资约3500元;建设积石峡水电站单位千瓦投资约7000元。
翻番的投资里面主要是由于库区移民费用的增加所造成的。
由于政策的变化,土地补偿标准、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草原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占补平衡等费用大幅度提高,造成水电征地移民造价成本较以往增量巨大,影响了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建设。
上网方面。
西北地区的所有水电都将输送至青铜峡,上西北电网,而黄河水电的所有百万千瓦以上水电站,都由国家电网西北电网公司电力调度中心直接调动,所有电站承担着西北电网调峰调频的主要工作。
弃水方面。
黄河上游的水电站基本不存在弃水问题。
由于龙羊峡水电站的多年调节水库的作用,下游属于径流式水电站,均不存在弃水问题。
针对当前西南部分地区弃水严重的原因,我觉得一部分来自于“水火博弈”,水量没有全部通过机组方向来发电,造成大量的水能的浪费;另一部分则是利益分配以及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试想,如果水电发多了,不让火电机组发电就应该补偿相应费用。
而这一问题也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不久前,如何提高电力普遍服务和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调频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已经纳入到今年国家能源局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特别是9号文配套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有利于实现清洁能源和传统火电煤电机组发电量的置换,以及通过碳排放交易等达到平衡。
由此看,弃水问题要想得到顺利解决,关键是相关政策能否落地。
应看到,当前国家政策已经在密集出台之中。
如今各省区成立的电力交易中心,就在试图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解决。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在青海电力交易中心交易的电量,已经接近青海省所有用电量的1/3。
我们为此也成立了三家配售电公司,开展市场电相关业务。
一家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家在甘肃省兰州新区。
未来,黄河公司在建水电规模仍有接近五百万千瓦的装机,水电依然是黄河公司的核心业务。
水电的优势非常明显,随着时间推移,折旧的净资产将越来越小,贷款还完以后,利润也就可观了。
如何把当前的存量资产保管好,把在建的水电站管理经营好,正是我们当前的最主要工作。
《能源》:黄河公司已成为当今全球光伏发电最大的运营商。
那么黄河公司当初缘何涉足光伏产业?谢小平:黄河公司是从2009年涉足光伏发电产业的。
2009年开始,国家第一批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我们就组织投标工作,获得共和30兆瓦、河南20兆瓦两个项目。
2010年6月,国家为解决西藏用电困难,我们抢建西藏桑日10兆瓦光伏电站,当年必须投产。
自此,黄河公司开启了光伏电站建设的序幕。
该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并将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相结合,成为西藏自治区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样板工程。
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拟出台1.15元/千瓦时的光伏标杆电价政策。
公司抓住机遇,在集团公司支持下,获得250兆瓦的建设指标,同年9月底建成全球单体最大规模的格尔木一期200兆瓦光伏电站,当时光伏行业建设标准建立在10兆瓦级规模基础上,可以说我们一次性建设200兆瓦电站,在业内是“一站成名”。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多项研究。
首先是水光互补。
由于光伏电站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的特点,当时行业内外认为光伏电是垃圾电,消纳困难。
公司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研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消除了光伏电是垃圾电的认识。
其次是光伏发电的百科全书。
光伏发电迅速发展的同时,发电系统实际运行性能评估方法手段单一,无法评判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系统效率的各种因素。
考虑光伏产业发展的需要,公司经过3年的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等基础性研究工作,2016年3月开始在共和光伏发电园区建设了具备野外测试、检验及实证对比功能的百兆瓦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
开展光伏行业试验示范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产品的改进提升和市场应用推广,为最终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光伏资源获取的难度越来越大,为了获取更多的光伏资源,公司一方面开展光伏产业链建设,另一方面创新工作理念,在水光互补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规划了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并积极争取将其上升为青海省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进一步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特别是海南水风光储千万千瓦级基地,成功申报了国家能源局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开启了新能源多能互补基地建设的新篇章。
“光伏发展走差异化路线,而非规模化”《能源》:从多晶硅、切片,到电池、组件、电站,黄河公司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黄河公司的发展战略是什么?谢小平:事实上,我们在做光伏产业链时,并非要求量产的大规模发展,而是走的一条“差异化”发展路线。
差异化发展,就是每次拿到一个新的项目,做电站设计时,要先知道电池、组件、多晶硅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而对逆变器等作出更多了解,寻找诸如华为一样的合作伙伴。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不生产逆变器,但与华为有联合创新中心,我们会对逆变器提出要求,通过华为的制造完成。
再比如,在电站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组件的了解,再决定设计什么样的电站。
反过来,根据电站的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来要求组件如何改进。
例如要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光谱,按照不同光谱特性,有针对性地利用起来,从而研究定制化的电池及组件。
黄河公司涉足光伏制造业这一产业链,不是为了壮大规模,而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光伏电站,把它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产业。
为什么制造业里央企不多,而黄河公司能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几家之一?这是因为我们走的是“差异化”发展路线,希望通过对电站、对制造业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能源》:您认为光伏平价上网何时能实现?谢小平:我认为光伏产业的发展比预测的还要更快一些。
这次青海也有领跑者投标,格尔木的领跑者投标中中国三峡新能源报出了0.31元/千瓦时的电价,在青海的脱硫脱硝的上网电价是0.32元/千瓦时,已经低于火电标杆,事实上达到了平价水平。
原来行业预测大概在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
但我比较乐观,认为时间点会提前很多,因为技术发展的本身会比行业预测快很多。
《能源》:您如何看待当前光伏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谢小平:在我看来,只有竞争,一个行业才会有活力。
没有竞争的行业会就变成一潭死水,就不会有进步。
充分的竞争能促使行业健康发展。
经历10余年在光伏产业链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研发,黄河公司已在各个产业环节培养出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坚持问题导向的专家,具有了多专业、多层次、全方位、成体系的专家团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依托全产业链的支撑和协同,我们对于光伏电站的设计、设备、材料、工艺、运维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新颖的思路。
将上述认识和思路反馈到产业链各环节,结合公司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模式,倒逼推动光伏产业相应环节的技术发展和质量提升,催生出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研究成果。
这些也势必有利于更早更快实现平价上网,保证电站更加平稳运行,同时做到对电网更加友好。
“企业如何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风、光”之外,黄河公司还在大力发展哪些业务?谢小平:首先,在风电布局上。
青海海拔相对比较高五年前大家都认为青海的风资源很差,没有开发的价值。
随着风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低速风机技术的进步,原来风机的利用小时数不到1500个小时,现在实际上是已经大幅提高到2200小时。
因此,我认为风资源的利用前景仍然广阔。
其次,在矿产资源开发上。
我们开发矿产的初衷非常简单,随着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进度,优质资源的开发已基本结束,接下来,黄河公司将如何走,怎样去转型,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黄河公司利用青海夏日哈木镍钴矿资源,以矿山采选项目为基础,通过产业联盟、战略合作开拓储能应用市场,正逐步打造高镍三元锂电池材料及储能电池为主要方向的产业链,努力实现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