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7篇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7篇说课稿需要加强教学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不断拓展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应对能力,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教学挑战和机遇。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精选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初步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需要,更有利于教学。
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想到“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五十三”从而教学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再通过“试一试”练习一个一个地数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为学生认识更大数的积累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探索并掌握相应四则计算的方法提供支持。
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计数器。
二、教法、学法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所以在本节课教学的方法和学法上先让学生通过数数游戏,既为本节课的课题做铺垫,又增加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数小方块的过程中,逐步能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并掌握数的组成。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数更能够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 1、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
”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通过数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感知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第二道习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各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明确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视。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分成了2个大环节。
第一个大环节是学习例题,明确几百几十几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我又分成了3个小环节。
首先第一个小环节先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够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有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同时给学生抛出问题: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什么数呢?先让学生思考,知道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453。
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够直接说出答案,这时候再通过学生动手拨计数器,通过学生拨算珠,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的含义,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把握数的顺序。
那么到底453怎样写呢?紧接着第二个小环节让学生探究数的写法。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453,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出这个数的。
从而明确:4百写在百位上,5十写在十位上,3个一写在个位上。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到底怎样写三位数呢?所以我又紧接着出示了课本想想做做第三题,让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3位数的写法,为后面总结三位数的写法提供经验素材。
学生独立做完之后,先在小组里交流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确:几百写在百位上,几十写在十位上,几个一写在个位上。
中间或末尾没有数要写零。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三位数的读法。
学会了写法,那么这些数又如何读呢?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还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积累总结三位数读法的经验素材。
让学生试着总结:三位数的读法,依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
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
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
为了巩固读法,紧接着我设计了读法练习题。
因为中间有“0”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读写法环节的处理上,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课难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个大环节是教学试一试,建立数感。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两个问题。
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先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
在交流时,一定要强调“600”计数器的变换过程,以及“601”为什么十位上没有要写“0”,巩固中间有0的三位数读写。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上也是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让小组代表交流答案。
在交流时,要强调:“1000”时,计数器的变换过程。
在交流完这两个问题之后,并且提问:通过刚才拨算珠,从598拨到611,988拨到1000,你有什么想法呢?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方法。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练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够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选择了课本想想做做第1、4题。
第一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的组成。
第四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
在最后一题的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综合能力。
4、总结升华展望未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又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学生的总结,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学习认识数的回顾与展望。
让学生感受到:在二年级和上学期我们认识、学习了百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千以内的数,今后我们还将认识万以内、亿以内数乃至更大的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开采。
只要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就会使自己越来越充满智慧!总之,本节课由“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精选篇2)一、说教材《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
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平均分12根香蕉(1)、分一分: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2、认识新朋友(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知道怎么写吗?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
(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看算式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