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保税区一、简介上海综合保税区,2009 年11 月正式挂牌,由洋山港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构成,标志着三区联动实质性启动。
三区联动,实现了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集聚效应大大增强,凸显了三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整体优势。
上海综合保税区将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使区域功能更丰富、成本更低廉、运作更顺畅、企业更便利,实现1+1+1>3 的放大效应,形成资源优化整合、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载体、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点。
二、封关运作时间和地理位置1、洋山保税港区2005年12 月正式封关运作,封关面积8.14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由位于上海芦朝港的陆域部分、东海大桥和位于浙江嵊泗的小洋山港口区域组成,规划面积14.16平方公里,已封关面积8.14平方公里,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
2009 年,国务院赋予洋山保税港区探索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使命,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为航运物流服务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航运金融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区域运作监管进一步创新的先行先试综合试验区。
2、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1990年6 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应运而生,是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的示范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交会点,紧靠外高桥港区,规划面积10 平方公里,已封关运作面积8.9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保税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同时还是上海市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之一、上海市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基地之一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4 月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被赋予了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的四大功能。
园区在营运中以管理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优化营运环境为目标,构筑出航运、港口、物流园区联动发展的新框架。
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位于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上海浦东新区,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 公里。
园区是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
3、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2010 年9 月,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启动运营,是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的先导区。
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位于浦东机场第三跑道西侧,北通外高桥保税区,南达洋山保税港区,已封关面积3.59 平方公里,是浦东新区东海岸线的区域中心节点之一。
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将以临空功能服务创新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其亚太航空复合枢纽港优势,大力拓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
三、功能定位上海综合保税区融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三区联动”,实现稳定、均衡、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目标体系、政策需求和产业重点中实行差别兼顾、错位发展、多点突破。
1、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商品展示、保税仓储、期货保税交割等多层次业务。
①国际采购国际采购商可以在洋山保税港区对货物实行统一调拨管理,有效实现物流链和贸易链的整合,为建立采购中心提供便利。
②出口集拼利用洋山保税港区“入区退税” 的政策优势和欧美航线集聚的特点,方便开展集装箱出口集拼业务。
③离岸账户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融通便利。
④中转集拼发挥洋山保税港区货物水水中转的特点,开展集装箱装卸、堆存、拆拼、多式联运等业务。
⑤期货保税交割利用洋山保税港区的净价环境,将处于保税状态下的货物纳入交割系统,便利区内企业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⑥保税展示为进口高档汽车、机械设备、航空配件等提供保税展示交易的平台。
⑦船舶租赁成立船舶租赁单船项目公司(SPV),向境内外航运公司提供船舶租赁业务。
⑧保税船舶登记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企业所拥有的从事国际航运业务的保税船舶办理船舶登记业务。
2、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 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保税展示、仓储分拨等服务贸易功能。
①外汇试点开展跨国企业资金收付汇集中管理试点,探索组合型转口贸易模式下的外汇收付、结算。
②离岸贸易积极推动外汇、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深化离岸贸易运作模式, 集聚跨国公司资金结算中心,进一步丰富贸易运作模式,提升贸易能级。
③商品分拨运用“保税-滞后纳税”为特征的分拨运作模式,将区内商品销售到国内和国际市场,建立商品快速进入市场的高效流通渠道。
④保税延展区内保税货物、入区保税延展货物在存储、加工和销售环节实现海关的统一监管。
⑤采购配送集中采购众多供应商的小批量多批次货物,在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进行简单增值服务后进行配送。
⑥产品维修允许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维修业务。
⑦保税市场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建立各类专业化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和全国的重要载体。
3、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大力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功能。
①临空服务开展以航空快件速递、分拨、第三方物流、空运保税仓储等为主的航空口岸物流功能及检测、维修等为主的物流增值服务。
②国际中转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开展空运货物的国际中转业务。
③飞机租赁成立飞机租赁单机项目公司(SPV)等金融租赁公司,向境内外航空公司提供飞机、发动机等租赁业务。
四、优惠政策上海综合保税区集聚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五种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在海关监管、外汇管理、检验检疫等进出口管理上基本达到了国内最为齐全、最为便捷和最为开放的程度。
现有的政策优势和监管便利包括:1、免税缓税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国家禁止进出口和特殊规定的货物除外)。
区内企业进口自用设备、办公用品、生产用原材料、零部件等免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产品进境备案,内销产品进关完税。
对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企业从事国际航运、货物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2、增值税率区内企业进口设备免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全国其他地区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改革不适用保税区。
3、外汇管理不实行外汇核销,企业的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根据《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实行灵活、便利的外汇政策。
4、出口退税在外高桥保税区国内货物装船离岸出口,办理退税;在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退税;从国内其他港口启运经洋山保税港区中转的货物,在离开启运地时即可办理退税。
5、保税加工对境外运入区内的企业加工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转口货物以及区内存储货物实行保税。
加工产品内销按照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区内企业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和合同核销制度。
6、集中报关区内企业出区进国内销售货物可集中办理海关申报手续,适用“集中报关” 通关模式;陆水、陆空、陆铁联运通关流程优化。
7、快速商检实现检验工作前置,部分进口商品在进境备案环节可实现“预检验” ,进一步缩短检验监管时间和流程。
8、存储期限保税货物在区内存储无期限限制9、市场准入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从事生产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国内分销、物流、分拨配送、商品展示、商业性简单加工及检测,售后服务等业务。
10、财政扶持鼓励跨国公司“营运中心”集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成长型”企业贷款贴息;注册的外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经过认定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扶持。
五、先行先试上海综合保税区将融合三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功能创新,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探索研究使之扩展为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和可能性。
1、融资租赁在飞机船舶单机单船融资租赁(SPV)全面启动基础上,创新丰富SPV模式,将SPV 业务领域从飞机船舶拓展至大型海洋工程、成套重装备、轨道运输设备等租赁领域,探索建立以SPV 为重点的资产证券化和转让交易平台,形成航运金融服务的制高点。
2、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培育和发展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业务,实现进出口贸易、离岸贸易以及离岸和在岸贸易整合发展,巩固提升上海综合保税区作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订单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的集聚优势。
3、期货保税交割发展期货保税交割功能,建立与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接轨的大宗商品竞价(保税)交易平台,增强我国期货交易价格国际影响力。
4、水水中转集拼做大做强水水中转集拼业务,进一步降低集装箱运输服务各环节成本;探索有利于国际集装箱拆拼的港区一体化监管模式,打通国际中转集装箱拆拼业务流程。
5、启运港退税落实启运港退税政策,提高江(河)海联运、海铁联运和海空联运业务的便捷高效性。
6、商品保税展示发挥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新型国际贸易、物流服务、保税政策等集成优势,创新和拓展进口高档商品(汽车、游艇等)、国际品牌消费品展示交易市场,提升进口商品交易市场辐射力。
六、经济状况上海综合保税区的进出口贸易在全国特殊区域中属于领先位置。
上海综合保税区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10年1-12 月上海综合保税区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额806.2亿美元,同比增长42.3%;税务部门税收311.2 亿元,同比增长25.7%;商品销售额7813.0 亿元,同比增长39.4%;物流企业营业收入3302.0 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物流业收入560.0 亿元,同比增长57.8%;工业总产值680.0 亿元,同比增长18.0%。
2011年,全国特殊区域共完成进出口总额4683.4 亿美元,上海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总额986.9 亿美元,增长22.5%,增幅比全国特殊区域平均水平高1.9 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从上年的20.8%提升到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