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1G101-1《平法图集》几个典型话题的分析与讨论何小琴;李德兵【摘要】对11 G101-1《平法图集》中包括剪力墙拉筋设置、刚性地面、嵌固部位等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平法图集》,指导现场施工和验收.【期刊名称】《建设监理》【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平法图集));典型节点;分析【作者】何小琴;李德兵【作者单位】上海福达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235;上海恒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2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90 引言11G 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以下简称为《平法图集》)自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施工一线人员广泛的学用热潮。
对某些问题,大家的认识分歧有时很大。
笔者摘引了来自现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1 分析与讨论1.1 保护层厚度《平法图集》明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指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这是遵循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新规定对03G 101 作出的相应升版。
保护层厚度的调整,对于施工算量和设计构件截面来说,涉及到计算软件一系列参数的调整。
但对于监理工程师来说,则只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保护层的厚度按板墙和梁柱分为两类,其值略有加大;二是现场验收量测保护层厚度是从“最外层钢筋外边缘”量起,工作时稍加注意即可。
1.2 现有系列《平法图集》内容《平法图集》包括: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部分、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部分和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及桩基承台部分。
此外,2011 年 7 月份以来,《平法图集》还新增了剪力墙边缘构件部分和《G101 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
1.3 《平法图集》的主要设计依据《平法图集》第 5 页指明“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为: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 GB/T 50105—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设计规范虽然不是施工监理的直接依据,但是施工与设计密不可分,施工监理人员了解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对于更好地理解设计文件,把握施工的特点、难点和关键点,有效地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监理工程师可重点了解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8 章、第 9 章和第 11 章;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6 章和第 13 章;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 6 章、第 7 章和第 13 章等相关内容。
1.4 《平法图集》中“示例”的疵瑕《平法图集》第 11 页柱表中应详细列出 LZ1 相关信息。
《平法图集》第 34 页中①~② 轴间的尺寸应为 3 600。
《平法图集》第 70 页中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锚入连梁构造不适用,洞口连梁上面一般并无剪力墙。
《平法图集》第 11 页中 15.870~19.470 柱 KZ1 尺寸为750×700;而第 34 页显示 15.870~19.470 梁尺寸 KL1、KL2均为300×700、KL3 为250×650、KL4、KL5 均为250×700。
按层高 3 600 推算,柱净高为 2 950 和 2 900,小于 KZ1长边尺寸 750 的 4 倍,系为短柱。
在一个楼层内出现如此之多的大面积短柱,在实际工程中一般来说是不被允许的。
综合《平法图集》第 11 页、12 页信息,×③轴处芯柱XZ1 从标高-0.030~标高8.670 设置,×③轴处芯柱 XZ1从标高 19.470~标高 37.470 设置。
对 19.470标高以下有无设置图中虽未涉及,但考虑到×③轴处芯柱 XZ1 至 8.670,×③轴处芯柱 XZ1 设置到如此之高,在实际工程中亦几乎不会发生。
1.5 柱箍筋对纵筋至少隔一拉一是否强制执行,有何功能?《平法图集》第 11 页中规定,抗震设计时箍筋对纵筋至少隔一拉一。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6.3.9 条明确,柱箍筋至少每隔 1 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这是为了保证箍筋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能力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设计应该按此执行。
当然,轴压比大的柱,要求的箍筋约束程度自然就高,因此具体工程设计如是隔二拉一而不满足隔一拉一规定时,施工也不必过于纠结;也许设计认为该层柱轴压比较小,已配置的箍筋约束能力已经足够。
一般来说,说明或注解都有告知性与执行性之分。
如上《平法图集》第 11 页箍筋对纵筋至少隔一拉一的注解,对于设计者来说,可理解为执行性说明;而对于施工或监理者来说,则可理解为告知性说明。
1.6 剪力墙拉筋设置《平法图集》第 16 页“图 3.2.4 双向拉筋与梅花双向拉筋“图示,一方面设计图纸应明确注明剪力墙拉筋是“矩形双向”抑或“梅花双向”;另一方面如系“梅花双向”,则其拉筋间距应是剪力墙分布筋 4 档及其以上的偶数档间距才能实现。
1.7 悬挑梁第二排纵向钢筋《平法图集》第 89 页明确,悬挑梁第二排纵向钢筋,在0.75 跨度处下弯至梁底后,再往梁端水平延伸;水平延伸段长度不小于 10 d。
这种构造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如果第二排纵向钢筋在 0.75 跨度处下弯至梁底,到梁端的距离不足 10 d的话,极端的情形是已伸出梁端。
其实这里第二排纵向钢筋在 0.75 跨度处截断更方便施工。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9.2.4 条要求,钢筋混凝土悬臂梁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
这主要是防止“沿筋劈裂”现象的产生。
由于悬臂梁剪力较大且全长承受负弯矩,“斜弯作用”及“沿筋劈裂”引起的受力状态更为不利。
规范要求,由于在作用剪力较大的悬臂梁内,因梁全长受负弯矩作用,临界斜裂缝的倾角明显较小,因此悬臂梁的负弯矩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切断,而应按弯矩图分批下弯,且必须有不少于 2 根上部钢筋伸至梁端,并向下弯折锚固。
然而第二排纵向钢筋在 0.75 跨度处截断,则不会产生沿筋劈裂现象,理由是裂缝总是从表面产生的。
1.8 钢筋锚固长度查表的困惑《平法图集》第 53 页“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表可直接用于工程。
该页左下表是对表列数值计算的简单说明;右下表则补充说明在带肋钢筋公称直径大于 25 等4 种情形下,则需要对表列数字进行修正。
1.9 柱变截面《平法图集》第 60 页给出了柱截面在楼层位置改变时上下柱钢筋的连接构造。
△/hb≤1/6 时采用顺势弯折;△/hb>1/6 时则采用上柱钢筋插入 1.2 LaE。
第 5 图下应补注“(△/hb>1/6)”,以与前面的4张图协调统一。
施工中为保证柱纵筋位置,浇筑楼层混凝土前,应将柱底箍筋绑扎足够的高度;当遇柱纵筋偏位时,能按1∶6 弯折到正确位置的,可参照该页节点做微弯折。
注意不得火煨,也不得弯成豆芽状。
1.10 刚性地面《平法图集》第 61 页指出,底层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
刚性地坪的箍筋加密与嵌固部位的底部箍筋加密范围重合的部位,不用重复加密。
一般抗震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高度都是大于 500 的。
如果小于 500,则需加密至 500 高。
至于什么样的地面可界定为刚性地面,要结合框架柱截面的刚度大小进行比较判定。
实际工程中如底层加密区高度小于500,则应咨询设计者明确是否为刚性地面。
1.11 剪力墙上起柱《平法图集》第 61 页的“抗震剪力墙上 QZ 纵筋构造”。
当柱与墙重叠 1 层时,其柱纵筋在重叠层是支承在板顶,从施工方便等方面来看,支承在板底更佳;当柱纵筋锚固在墙顶部时,其前提条件首先是墙顶有梁,其次是梁高应满足柱纵筋 1.2 laE 的计算长度,最后是柱纵筋宜加注≥1.2 laE 且伸至梁底。
1.12 嵌固部位《平法图集》第 61 页注写“QZ 嵌固部位为墙顶面,LZ嵌固部位为梁顶面”。
按图示,这是对该部位箍筋加密区高度 Hn/3 的规定。
这里的嵌固部位与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6.1.14 条存在明显的差异,按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嵌固部位是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不存在某跨梁梁顶或某墙肢墙顶为嵌固部位的说法。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规范给出了一系列的规定(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11.1.5 条、第 11.4.2 条、第 11.7.12 条~第11.7.16 条;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 3.9.5 条、第3.9.6 条、第 3.9.7 条、第 12.2.1 条及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4 条)。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嵌固部位的刚度和强度足够大,以保证上部结构塔楼底部剪力的可靠传递。
需要分析的是,无论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由于地下室受土体约束的影响,地下室顶板处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总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当地下室顶板不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结构设计中仍应考虑地下室顶板处实际存在的嵌固作用,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此时,设计应对地面首层柱下端纵筋非连接区和箍筋加密区高度等按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6.3.9 条做补充说明,以免施工将地面首层柱下端纵筋非连接区和箍筋加密区高度按普通楼层的要求而留下安全隐患。
为保证嵌固部位可靠有效,监理应注意地下室侧壁肥槽回填的质量控制。
1.13 连梁侧面纵筋具体设计的注写方式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 7.2.27条明确,“连梁高度范围内的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应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的腰筋”。
此时仍按《平法图集》第 68 页右上“剪力墙水平钢筋交错搭接”图施工即可。
当墙身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间距和配筋率等不能满足连梁、暗梁及边框梁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要求时(相关规定值详见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2.27 条),《平法图集》第 17 页明确,“应补充注明梁侧面纵筋的具体数值;注写时,以大写字母 N 打头,接续注写直径与间距。
其在支座内的锚固要求同连梁中受力钢筋”。
这个要求是高于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规定的。
1.14 折梁和转角墙《平法图集》在第 68 页“转角墙”和第 88 页“折梁”中明确,阳角两侧钢筋均应保证连续通过,阴角则应分别锚固。